既是轶事
2020-03-06 10:53:01 菏泽汽车网
摘要:既是轶事,便不入正史,不仅纪年不可详考,人物事件亦只流传于人口,未见方志典集记载。且流传于口的东西,便说法不一,谬误难免,所以无非是饭后茶余的谈资。纵有族谱记载也未曾有机缘细考,估作《红楼梦》的假语村言看,不承担任何文字责任,笔者在此专做说明。 既是轶事,便不入正史,不仅纪年不可详考,人物事件亦只流传于人口,未见方志典集记载。且流传于口的东西,便说法不一,谬误难免,所以无非是饭后茶余的谈资。纵有族谱记载也未曾有机缘细考,估作《红楼梦》的假语村言看,不承担任何文字责任,笔者在此专做说明。
一、八爷
八爷在赵氏家族中辈分极高,只因家道中落,沦落成长工。到底是虎死威风犹在,他不把晚辈的东家放在眼里。毕竟他家也曾经坐拥几十亩上等水田,在长沙街上还有一个当铺,也有几个雇工,轿子进轿子出,门庭若市。虽说尚有东家余气,只是那种东家尊严却难保。八爷常自叹道:“人背时,冷水也会烫人,喝凉水也会碰着牙齿。”
八爷也曾饱读诗书,文韬武略。只是时运不济未能中举,论诗词联赋,家族中没有几人能及。尤其是他的书法更是方圆一绝,遒劲有力,力透纸背,正象征他刚直坚毅的性格。只是当时书法的价值也和现在一样,字随人贵,有身份的人,书法才值钱。不管他写得咋样,终究不能赖此谋生。
穷文富武,有钱人家都会把子女送往山上学武,或者请人在家设馆授徒,这是明清前我们这一带的风气。八爷自幼拜师习武,长也长得五大三粗,孔武有力,三五个后生近不了他身体。武功是家族中乃至地方的佼佼者。八爷说话从不怕得罪人,即使是有人恨得咬牙切齿,对他也无可奈何。加上他为人正直,那些些屑小之人,只能既恨又畏。
八爷身上依然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和孤傲。特别不喜欢他们那种骄奢的作风。有次八爷抬轿,经过一条陡峭的山道,轿杠杆都驼得弯弯的,莫说抬着轿,就是走空路也有点喘。八爷开始骂人了,“冇年冇纪,年纪轻轻,下来走段路会死啊?”说罢把轿子往地上一放,歇起气来。东家脸红起来,自己下轿走过了那段陡峭的坡路。八爷刚正不阿,不齿家族中的嫖赌逍遥等丑陋现象,谁都敢骂,谁都敢敲。村里上下倒是大多敬佩八爷,而又感叹其时运。
八爷也有八爷的短,八爷自幼口吃。特别是越激动的时候越口吃。背地里恨他的人都叫他“死结巴”。另外,一家数口就靠做长工的他来养活,总有英雄气短的时候,依靠族人借钱接济,他不得不低头。
八爷虽然生于封建时代,却不像普通人一样信命。八爷十岁那年,还是在八爷家红火的时候,母亲替他算命。八字先生摇头叹息,“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是劳苦力的命。虽然文不借笔,武不借将,却终身难有功名。好在子息旺盛,寿年高享,晚景顺畅。”年幼的八爷不以为然,“你胡说八道,骗人谋财。”挥手欲赶走算命先生,被母亲劝住。
谁知不幸被算命先生言中。八爷几次考举人落第,平素成绩比他差很远的都考中了,他却屡试不第。祸不单行,长沙的当铺被骗,八爷家吃了官司,弄得倾家荡产。父亲被活活气死了,不久母亲也相继离世。数口之家的重担便落在他肩上。
无法再继续功名仕途,又没有经商经验,八爷咽下屈辱的泪水,在族孙家中当起了长工。碍于他的辈分,又因他的名望,东家对他还是蛮尊重。除了正常给他的报酬外,还会背着八爷偷偷接济家人。生活对八爷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无论东家对他多好,毕竟是下人身份,又能如何?八爷偶然会想起算命先生的话,暗暗摇头叹息,“时也,运也,命也”。
更有一次神奇的经历,让八爷这种硬汉也不得不折服命运。
某日,富厚堂曾家寿庆。东家请湘潭县官写了寿联,以示赵家的身份,不料在赴曾家途中,寿联落水不能用。情急之中,请抬轿的八爷执笔代写。八爷对东家攀附权贵,请县官写寿联一事嗤之以鼻,挖苦了东家几句。“你们请县太爷去写啊,我是个下苦力的轿夫而已,字出不得壶!”“你们个个饱读诗书,读了一肚子书,白读了呀,自己写啊!”东家唯唯若若,不敢多言。“敬请长辈赐笔。”几番说辞,才答应执笔。谁知慌忙之中,有纸有墨却缺笔。
时近宴会,回家去取显然来不及。然而正在紫峰山顶的凉亭里,方圆无人家。八爷两眼一转,看到山凹上的竹笋壳。迅速拾起来,用手一柔,蘸墨而就,三下五除二就写好了。捡起了山间的干树枝,烧火微烤。八爷嘴里唠叨着“这样将就些了,怕是有失体面。”东家连忙说,“八叔的字随便写出来都无人能及,可以了,很好。”字干得差不多了,便匆匆起轿奔曾家而去。
曾家寿宴场面宏大,一百多桌。大厅里挂满了上百幅对联。上至朝廷,下至乡绅不一而足。八爷和下人一起草草吃完饭,也赶到大厅里看对联。看来看去也没有几幅比自己写得好的。落款却大都是朝廷要员与地方名人。忽然看到自己写的对联旁边,有个游学(要饭的文人)模样的人,驻足观看,几次情不自禁点头称颂。“此幅对联书法功底倒是整个寿联中算顶级上品,可惜执笔人却是下苦力的人。可惜可惜!”游学先生不住地惋惜道。八爷暗自惊叹,世上竟有如此高人,竟能从书法中看出人的身世。东家也在旁边听到了,知道游学先生说的就是八爷,不禁暗暗称奇。八爷正想上前讨教,游学先生却不见身影。
在抬着东家回府的路上,八爷结结巴巴地说道“这个……这个……家伙,我……我……没有画……锄头(种田的工具),也……没有画……耙头(翻地用的工具),怎么……就知道我是个下力人呢?真是,奇哉……怪哉。”东家在轿里说“然若,他又不认得您,真是见鬼哈。”
话说,八爷虽然自己没有功名,却不忘让子女读书。而且在品行方面更是严格要求。孩子们不仅仅勤俭自律,个个发奋用功。辛亥革命后,子女全在外地任要职,官运亨通。光宗耀祖,重振家声。八爷家又显赫了。
八爷留守在家里,教导孙辈。家庭和睦,子孙满堂,晚景幸福,享寿九十高龄。全然印证了八十年前算命先生的判词。
八爷家的后人大都旅居欧美,解放后祖屋成了学校。八爷去世后,八爷的后人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祖屋墙壁上还留有“匡扶正义,永振家声”的八爷真迹,虽然字迹渐渐模糊,力道却依然可见。
二、君六先生
在歇马老街上了年纪的人,估摸大多有听说过君六石板的故事。
所谓石板者,就是指那些性格固执,思想顽固或者生性吝啬的人。行为乖张,不合时宜,不入大流,有点类似扬州八怪之类的人。
君六石板便是这样的人。听父亲说,几乎没有人当面这样叫过他,只是背地里叫,闲谈的时候这样称呼他。当面都会尊称他为“君六先生”。我们村子里被称为先生的人不多。因为称为“先生”的人多是真材实料的饱学之士,而且品行端正,德高望重,多含有敬意。就算是学校的老师,我们也只称为老师。
君六先生,本名赵明勋,兄弟排行第六。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过国文教授,还担任过民国时期省报的主编,可惜任期都不是很长。倒不是他的才华与品行不称职。却是因为他行为怪异,思想古板。
他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身为国文系主任的他竟然经常拾起桌上的饭粒塞进嘴里,还有舔碗的行为。别的教师都穿西装或者中山装,君六先生却穿着士林布做的长衫。讲课到精彩之处,口水横飞,飞溅到同学脸上。有人轻轻提醒他却不以为然,大声道,“君子不拘小节”。终是这些小节让许多人反感,离开了省立第一师范。当然还有他的性格耿直,说出了学校一些见不得人的丑闻,得罪了当权派。
几经辗转,他在宣传部门任职的学生推荐他去了省报任主编。还是因为他过激的言辞,尖锐的笔触,针砭时弊,得罪教育部门等实权派领导。虽然学生几次斡旋,从中协调,最终还是被人赶走,卷起铺盖回到了乡下。
乡长推荐他在当地一所公立学校做校长。君六先生还是那么我行我素,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为人处世,仍然是那么不合时宜。下了课就提着狗粪箢箕去田野拾粪,带领师生种菜。更有甚者思想比较保守顽固,坚持男女授受不亲。总之没有多久又坚持不下去了。
不久,全国解放了,他的家庭被评为地主。他在解放前就把家里的部分土地转让了。而且对那些雇工都很好,收成不好的年份主动减租,还经常 四邻,当地人都很同情他。他常和人说,其实早就知道中国会有土地改革,却不知道是以地方为单位,他曾经估算过水田的全国人均面积,他家的土地就是按照全国人均面积留下来的,多余的全卖了。想不到最后还是被评为地主。好在村里人也没有人为难他。
君六先生虽然不肯屈就权贵,也不怕官府,但对普通老百姓却十分尊重,而且相当谦恭。越是家境贫穷的人,他越尊重,以礼相待。他经常自带笔墨纸砚免费为穷苦人家写结婚对联,写春联。家境好一点的自然会给个红包,他会坦然接受;一般人家,给点蔬菜瓜果鸡蛋糖果之类,推辞两番也会笑纳。稍有积余的时候他又喜欢 穷人。失去了正经工作,便失去正常收入,自然囊中羞涩,生活无着落。
到了后来他却变得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谁家红白喜事他就去打秋风。主动地帮人写写贴贴,做些礼生的事情来讨生活。他变得平和而慈祥,当然也有些落寞。常与人说起他年轻时候那段“风光”的历史。
每与人聊天的时候总会自哀自叹道“想想我曾经也算是读书人,满腹经纶又有何用,今天却落到如此的地步。”附近有人喜欢把他作为读书无用论的论据,当君六先生无意听到的时候,他还是会极力主张“聪明还要书打底,书还是要读的。”
饭后茶余,君六石板便成了谈资,大家总觉得是个读书人的悲剧,不过,也有人认为是时代的悲剧。不知道君六先生活在今天还是不是一样的结局?
三、莫少爷
莫家家大业大,有钱庄、绸庄、茶庄遍布江浙,生意做到欧美等国家,在石鼓镇乃至全省闻名遐迩。说起莫家,周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莫家大少爷也算是奇人一个。
莫少二十岁那年,莫老爷便让其与当地名媛杨六 成亲。酒席也摆了,堂也拜了,却死活不肯圆房。新娘也刚十四岁,对男欢女爱之事尚朦朦胧胧,倒也相安无事。新婚第二天便收拾行李带着仆人准备去北平读书,在莫老爷的严词苛责下,还是等到回门后第二天才走。
在北平一呆就是五年,中途不曾回家一次。家人多次书信催促,并派人去接,都未成功。莫老爷成天对着莫老太发火,养出这样不肖之子。
在北平不回家倒也便罢,居然悄悄地去了法国留学,而且在法国一呆又是七年。莫老爷派人又是几次三番催也没有回家,又亲自去法国苦劝。谁知此公竟然于当日凌晨悄然又去了英国,地点和联系方式无人知晓。再次在英国找到莫家大少爷,已经年届不惑了。他读了二十多年的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英国一所大学里教哲学。年逾花甲的莫老爷不顾一切花重金把他解押回家。
难道是杨六 长得丑,还是粗俗,让莫少这般讨厌?却听老辈人传,杨六 要身段有身段,要姿色有姿色。脸若芙蓉,身若纤柳。而且饱读诗书,气质与才华双绝,吹气如兰,说话柔声细语,如莺歌婉转。明事晓理,伺候公婆有礼有节,对待下人如同家人,不论是对亲戚还是邻居,口碑都颇好。
杨家六 也算是人间奇葩。竟然守了将近二十年的活寡,十四岁嫁入夫家,二十年没有同房。娘家人替她鸣不平,她却心静如水,微笑置之。其实就算离婚,在民国已有先例。她既不离婚,也不寻死觅活,居然也活得很滋润。反倒劝慰起自己的父母亲,自己过得很好,不必操心。
民国时期,中国人不要说什么丁克家庭,连计划生育也没有人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几千年的传承,莫家大少爷成了莫家的千古罪人。
说好说歹总算把他弄回了老家。新婚后的夫妻,居然在二十年后才见面,怕是古今少见。怪就怪在夫妻两人再次见面却如新婚燕尔,如胶似漆,恩爱异常。执手相伴,朝夕沉浸在云雨之欢里。好似要把这过去的二十年补回来。不过,杨六 似乎看出了端倪,预感这段时光不过是灿烂的烟花般短暂,尤加珍惜。
莫家父母却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就指望早日生个孙子,延续莫家香火。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却不料莫家大少爷在回家一个月后又悄然玩起了失踪,从此再未见身影。莫老太爷后悔莫及,原来一直是派人严格看管,直感觉大少爷真有点乐不思蜀的味道,才放松看管。
这次回家莫大少爷无非是想了却垂垂老矣的父亲心愿,为老莫家传宗接代,然而结果却并未给杨六 留下一男半女。在莫家老太爷临终之前,过继了娘家的侄子为后。只是苦了老太爷忙死忙活累了一辈子,最后一生的巨大财富却落入了他姓。
原来杨六 早就看出了端倪,大少爷不会跟她过一辈子,所有的主动无非是迷惑老太爷的眼睛。因为她看出来,莫家大少爷的心根本没有回来。所以在房事后吃了药,没有要孩子。反正谁也不敢把她赶走。
至于莫家大少爷,听说在国外找了个蓝眼睛高鼻梁的女人,生了一大窝崽。不过,终究是听说,没有人看见过。
莫家大管家临终前和长工阿忠说出了一个秘密,莫少爷在新婚之夜发现杨六 是民间所说的“白虎星”,很是忌讳,却又不好出口悔婚,只好远远逃离。 共 48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小说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明清年间三个传奇人物:八爷、君六先生和莫少爷的故事。八爷能文能武,生性耿直却一生坎坷,只在晚年才得到福报,子孙满堂且前程似锦;君六先生亦是饱学之士,做过省立第一师范的教授,当过民国时期省报的主编,但都因其不懂转寰与不拘小节而未能长久,直至老来落魄,但其读书有用论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莫少爷原本是大家大户的公子哥,只因婚后发现其妻乃是传说中的“白虎”心存顾忌而远走他乡,几经辗转,也成了见多识广之人。小说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虽是明清人物,其观点,行事作风,在今时今日仍有可取之处,值得学习与借鉴。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91016】
1 楼 文友: 2015-09-09 07:44:00 问好一戈,感谢支持江山小说,欢迎加入小说交流群:4612 788 .
回复1 楼 文友: 2015-09-09 15: :54 找不到,可否加我470668587?怎样才能快速治疗痛经宝鸡治疗癫痫病费用老年人心力衰竭尿少怎么办
一、八爷
八爷在赵氏家族中辈分极高,只因家道中落,沦落成长工。到底是虎死威风犹在,他不把晚辈的东家放在眼里。毕竟他家也曾经坐拥几十亩上等水田,在长沙街上还有一个当铺,也有几个雇工,轿子进轿子出,门庭若市。虽说尚有东家余气,只是那种东家尊严却难保。八爷常自叹道:“人背时,冷水也会烫人,喝凉水也会碰着牙齿。”
八爷也曾饱读诗书,文韬武略。只是时运不济未能中举,论诗词联赋,家族中没有几人能及。尤其是他的书法更是方圆一绝,遒劲有力,力透纸背,正象征他刚直坚毅的性格。只是当时书法的价值也和现在一样,字随人贵,有身份的人,书法才值钱。不管他写得咋样,终究不能赖此谋生。
穷文富武,有钱人家都会把子女送往山上学武,或者请人在家设馆授徒,这是明清前我们这一带的风气。八爷自幼拜师习武,长也长得五大三粗,孔武有力,三五个后生近不了他身体。武功是家族中乃至地方的佼佼者。八爷说话从不怕得罪人,即使是有人恨得咬牙切齿,对他也无可奈何。加上他为人正直,那些些屑小之人,只能既恨又畏。
八爷身上依然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和孤傲。特别不喜欢他们那种骄奢的作风。有次八爷抬轿,经过一条陡峭的山道,轿杠杆都驼得弯弯的,莫说抬着轿,就是走空路也有点喘。八爷开始骂人了,“冇年冇纪,年纪轻轻,下来走段路会死啊?”说罢把轿子往地上一放,歇起气来。东家脸红起来,自己下轿走过了那段陡峭的坡路。八爷刚正不阿,不齿家族中的嫖赌逍遥等丑陋现象,谁都敢骂,谁都敢敲。村里上下倒是大多敬佩八爷,而又感叹其时运。
八爷也有八爷的短,八爷自幼口吃。特别是越激动的时候越口吃。背地里恨他的人都叫他“死结巴”。另外,一家数口就靠做长工的他来养活,总有英雄气短的时候,依靠族人借钱接济,他不得不低头。
八爷虽然生于封建时代,却不像普通人一样信命。八爷十岁那年,还是在八爷家红火的时候,母亲替他算命。八字先生摇头叹息,“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是劳苦力的命。虽然文不借笔,武不借将,却终身难有功名。好在子息旺盛,寿年高享,晚景顺畅。”年幼的八爷不以为然,“你胡说八道,骗人谋财。”挥手欲赶走算命先生,被母亲劝住。
谁知不幸被算命先生言中。八爷几次考举人落第,平素成绩比他差很远的都考中了,他却屡试不第。祸不单行,长沙的当铺被骗,八爷家吃了官司,弄得倾家荡产。父亲被活活气死了,不久母亲也相继离世。数口之家的重担便落在他肩上。
无法再继续功名仕途,又没有经商经验,八爷咽下屈辱的泪水,在族孙家中当起了长工。碍于他的辈分,又因他的名望,东家对他还是蛮尊重。除了正常给他的报酬外,还会背着八爷偷偷接济家人。生活对八爷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无论东家对他多好,毕竟是下人身份,又能如何?八爷偶然会想起算命先生的话,暗暗摇头叹息,“时也,运也,命也”。
更有一次神奇的经历,让八爷这种硬汉也不得不折服命运。
某日,富厚堂曾家寿庆。东家请湘潭县官写了寿联,以示赵家的身份,不料在赴曾家途中,寿联落水不能用。情急之中,请抬轿的八爷执笔代写。八爷对东家攀附权贵,请县官写寿联一事嗤之以鼻,挖苦了东家几句。“你们请县太爷去写啊,我是个下苦力的轿夫而已,字出不得壶!”“你们个个饱读诗书,读了一肚子书,白读了呀,自己写啊!”东家唯唯若若,不敢多言。“敬请长辈赐笔。”几番说辞,才答应执笔。谁知慌忙之中,有纸有墨却缺笔。
时近宴会,回家去取显然来不及。然而正在紫峰山顶的凉亭里,方圆无人家。八爷两眼一转,看到山凹上的竹笋壳。迅速拾起来,用手一柔,蘸墨而就,三下五除二就写好了。捡起了山间的干树枝,烧火微烤。八爷嘴里唠叨着“这样将就些了,怕是有失体面。”东家连忙说,“八叔的字随便写出来都无人能及,可以了,很好。”字干得差不多了,便匆匆起轿奔曾家而去。
曾家寿宴场面宏大,一百多桌。大厅里挂满了上百幅对联。上至朝廷,下至乡绅不一而足。八爷和下人一起草草吃完饭,也赶到大厅里看对联。看来看去也没有几幅比自己写得好的。落款却大都是朝廷要员与地方名人。忽然看到自己写的对联旁边,有个游学(要饭的文人)模样的人,驻足观看,几次情不自禁点头称颂。“此幅对联书法功底倒是整个寿联中算顶级上品,可惜执笔人却是下苦力的人。可惜可惜!”游学先生不住地惋惜道。八爷暗自惊叹,世上竟有如此高人,竟能从书法中看出人的身世。东家也在旁边听到了,知道游学先生说的就是八爷,不禁暗暗称奇。八爷正想上前讨教,游学先生却不见身影。
在抬着东家回府的路上,八爷结结巴巴地说道“这个……这个……家伙,我……我……没有画……锄头(种田的工具),也……没有画……耙头(翻地用的工具),怎么……就知道我是个下力人呢?真是,奇哉……怪哉。”东家在轿里说“然若,他又不认得您,真是见鬼哈。”
话说,八爷虽然自己没有功名,却不忘让子女读书。而且在品行方面更是严格要求。孩子们不仅仅勤俭自律,个个发奋用功。辛亥革命后,子女全在外地任要职,官运亨通。光宗耀祖,重振家声。八爷家又显赫了。
八爷留守在家里,教导孙辈。家庭和睦,子孙满堂,晚景幸福,享寿九十高龄。全然印证了八十年前算命先生的判词。
八爷家的后人大都旅居欧美,解放后祖屋成了学校。八爷去世后,八爷的后人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祖屋墙壁上还留有“匡扶正义,永振家声”的八爷真迹,虽然字迹渐渐模糊,力道却依然可见。
二、君六先生
在歇马老街上了年纪的人,估摸大多有听说过君六石板的故事。
所谓石板者,就是指那些性格固执,思想顽固或者生性吝啬的人。行为乖张,不合时宜,不入大流,有点类似扬州八怪之类的人。
君六石板便是这样的人。听父亲说,几乎没有人当面这样叫过他,只是背地里叫,闲谈的时候这样称呼他。当面都会尊称他为“君六先生”。我们村子里被称为先生的人不多。因为称为“先生”的人多是真材实料的饱学之士,而且品行端正,德高望重,多含有敬意。就算是学校的老师,我们也只称为老师。
君六先生,本名赵明勋,兄弟排行第六。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过国文教授,还担任过民国时期省报的主编,可惜任期都不是很长。倒不是他的才华与品行不称职。却是因为他行为怪异,思想古板。
他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身为国文系主任的他竟然经常拾起桌上的饭粒塞进嘴里,还有舔碗的行为。别的教师都穿西装或者中山装,君六先生却穿着士林布做的长衫。讲课到精彩之处,口水横飞,飞溅到同学脸上。有人轻轻提醒他却不以为然,大声道,“君子不拘小节”。终是这些小节让许多人反感,离开了省立第一师范。当然还有他的性格耿直,说出了学校一些见不得人的丑闻,得罪了当权派。
几经辗转,他在宣传部门任职的学生推荐他去了省报任主编。还是因为他过激的言辞,尖锐的笔触,针砭时弊,得罪教育部门等实权派领导。虽然学生几次斡旋,从中协调,最终还是被人赶走,卷起铺盖回到了乡下。
乡长推荐他在当地一所公立学校做校长。君六先生还是那么我行我素,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为人处世,仍然是那么不合时宜。下了课就提着狗粪箢箕去田野拾粪,带领师生种菜。更有甚者思想比较保守顽固,坚持男女授受不亲。总之没有多久又坚持不下去了。
不久,全国解放了,他的家庭被评为地主。他在解放前就把家里的部分土地转让了。而且对那些雇工都很好,收成不好的年份主动减租,还经常 四邻,当地人都很同情他。他常和人说,其实早就知道中国会有土地改革,却不知道是以地方为单位,他曾经估算过水田的全国人均面积,他家的土地就是按照全国人均面积留下来的,多余的全卖了。想不到最后还是被评为地主。好在村里人也没有人为难他。
君六先生虽然不肯屈就权贵,也不怕官府,但对普通老百姓却十分尊重,而且相当谦恭。越是家境贫穷的人,他越尊重,以礼相待。他经常自带笔墨纸砚免费为穷苦人家写结婚对联,写春联。家境好一点的自然会给个红包,他会坦然接受;一般人家,给点蔬菜瓜果鸡蛋糖果之类,推辞两番也会笑纳。稍有积余的时候他又喜欢 穷人。失去了正经工作,便失去正常收入,自然囊中羞涩,生活无着落。
到了后来他却变得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谁家红白喜事他就去打秋风。主动地帮人写写贴贴,做些礼生的事情来讨生活。他变得平和而慈祥,当然也有些落寞。常与人说起他年轻时候那段“风光”的历史。
每与人聊天的时候总会自哀自叹道“想想我曾经也算是读书人,满腹经纶又有何用,今天却落到如此的地步。”附近有人喜欢把他作为读书无用论的论据,当君六先生无意听到的时候,他还是会极力主张“聪明还要书打底,书还是要读的。”
饭后茶余,君六石板便成了谈资,大家总觉得是个读书人的悲剧,不过,也有人认为是时代的悲剧。不知道君六先生活在今天还是不是一样的结局?
三、莫少爷
莫家家大业大,有钱庄、绸庄、茶庄遍布江浙,生意做到欧美等国家,在石鼓镇乃至全省闻名遐迩。说起莫家,周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莫家大少爷也算是奇人一个。
莫少二十岁那年,莫老爷便让其与当地名媛杨六 成亲。酒席也摆了,堂也拜了,却死活不肯圆房。新娘也刚十四岁,对男欢女爱之事尚朦朦胧胧,倒也相安无事。新婚第二天便收拾行李带着仆人准备去北平读书,在莫老爷的严词苛责下,还是等到回门后第二天才走。
在北平一呆就是五年,中途不曾回家一次。家人多次书信催促,并派人去接,都未成功。莫老爷成天对着莫老太发火,养出这样不肖之子。
在北平不回家倒也便罢,居然悄悄地去了法国留学,而且在法国一呆又是七年。莫老爷派人又是几次三番催也没有回家,又亲自去法国苦劝。谁知此公竟然于当日凌晨悄然又去了英国,地点和联系方式无人知晓。再次在英国找到莫家大少爷,已经年届不惑了。他读了二十多年的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英国一所大学里教哲学。年逾花甲的莫老爷不顾一切花重金把他解押回家。
难道是杨六 长得丑,还是粗俗,让莫少这般讨厌?却听老辈人传,杨六 要身段有身段,要姿色有姿色。脸若芙蓉,身若纤柳。而且饱读诗书,气质与才华双绝,吹气如兰,说话柔声细语,如莺歌婉转。明事晓理,伺候公婆有礼有节,对待下人如同家人,不论是对亲戚还是邻居,口碑都颇好。
杨家六 也算是人间奇葩。竟然守了将近二十年的活寡,十四岁嫁入夫家,二十年没有同房。娘家人替她鸣不平,她却心静如水,微笑置之。其实就算离婚,在民国已有先例。她既不离婚,也不寻死觅活,居然也活得很滋润。反倒劝慰起自己的父母亲,自己过得很好,不必操心。
民国时期,中国人不要说什么丁克家庭,连计划生育也没有人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几千年的传承,莫家大少爷成了莫家的千古罪人。
说好说歹总算把他弄回了老家。新婚后的夫妻,居然在二十年后才见面,怕是古今少见。怪就怪在夫妻两人再次见面却如新婚燕尔,如胶似漆,恩爱异常。执手相伴,朝夕沉浸在云雨之欢里。好似要把这过去的二十年补回来。不过,杨六 似乎看出了端倪,预感这段时光不过是灿烂的烟花般短暂,尤加珍惜。
莫家父母却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就指望早日生个孙子,延续莫家香火。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却不料莫家大少爷在回家一个月后又悄然玩起了失踪,从此再未见身影。莫老太爷后悔莫及,原来一直是派人严格看管,直感觉大少爷真有点乐不思蜀的味道,才放松看管。
这次回家莫大少爷无非是想了却垂垂老矣的父亲心愿,为老莫家传宗接代,然而结果却并未给杨六 留下一男半女。在莫家老太爷临终之前,过继了娘家的侄子为后。只是苦了老太爷忙死忙活累了一辈子,最后一生的巨大财富却落入了他姓。
原来杨六 早就看出了端倪,大少爷不会跟她过一辈子,所有的主动无非是迷惑老太爷的眼睛。因为她看出来,莫家大少爷的心根本没有回来。所以在房事后吃了药,没有要孩子。反正谁也不敢把她赶走。
至于莫家大少爷,听说在国外找了个蓝眼睛高鼻梁的女人,生了一大窝崽。不过,终究是听说,没有人看见过。
莫家大管家临终前和长工阿忠说出了一个秘密,莫少爷在新婚之夜发现杨六 是民间所说的“白虎星”,很是忌讳,却又不好出口悔婚,只好远远逃离。 共 48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小说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明清年间三个传奇人物:八爷、君六先生和莫少爷的故事。八爷能文能武,生性耿直却一生坎坷,只在晚年才得到福报,子孙满堂且前程似锦;君六先生亦是饱学之士,做过省立第一师范的教授,当过民国时期省报的主编,但都因其不懂转寰与不拘小节而未能长久,直至老来落魄,但其读书有用论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莫少爷原本是大家大户的公子哥,只因婚后发现其妻乃是传说中的“白虎”心存顾忌而远走他乡,几经辗转,也成了见多识广之人。小说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虽是明清人物,其观点,行事作风,在今时今日仍有可取之处,值得学习与借鉴。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91016】
1 楼 文友: 2015-09-09 07:44:00 问好一戈,感谢支持江山小说,欢迎加入小说交流群:4612 788 .
回复1 楼 文友: 2015-09-09 15: :54 找不到,可否加我470668587?怎样才能快速治疗痛经宝鸡治疗癫痫病费用老年人心力衰竭尿少怎么办
- 上一篇:我得生个救世主 025 错过
- 下一篇:宁德时代今日上市开盘大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