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

流年一个被歌颂

2020-03-13 14:31:19  菏泽汽车网

『流年』一个被歌颂,被赞美的英雄(雅品) ——也谈《药》中夏瑜的形象兼与陆维天同志商榷

作者: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 52发表时间:2012-12-28 20:15:26
鲁迅先生的《药》,虽然是我们熟悉的作品,但每次读来,总使我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为革命者夏瑜掬一捧崇敬之泪。
但是,我们所读到的关于《药》的作品分析,在对革命者夏瑜的形象分析上均有偏颇之辞,特别如陆维天同志在《中学鲁迅作品分析》(以下简称《鲁作详析》)一文的评述:“作者对夏瑜的描写,不单纯是歌颂,更重要的是批判。夏瑜的血为什么会白流?从客观方面来看,是因为当时反动封建势力还异常强大,旧社会的传统习惯势力十分顽固。从主观方面来看,就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不依靠和发动革命的基本群众,而错把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牢头红眼阿义当作群众,群众在他的眼里是浑浑噩噩的‘可怜’虫,而把自己始终看做先知先觉,居高临下的救世主”云云。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苛同,谨将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提出,兼与陆维天同志商榷,以期斧正。
我以为,上述观点只以鲁迅先生在《药》中包含有批判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的思想来对夏瑜形象发表议论,而忽略了作者对他满腔热情塑造的夏瑜形象的歌颂、赞美的真正意图。鲁迅先生的真正意图就是塑造在“万马齐暗究可哀”的年月,如青锋出鞘,明星耀天的一个英雄,一个“真的猛士”。
诚然,夏瑜牺牲的悲剧是深刻的。读《药》,我们也懂得夏瑜的死,“只不过让人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成了无聊的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话资料。”为反动派愚弄人民提供了一剂骗人的“良药”;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不理解他牺牲的革命意义,反而为之“惭愧”。这一点,在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茶馆”就交代得十分清楚。可以说在茶馆参与议论的人除有明显身份的刽子手“康大叔”外,都是一些基本群众。但就是在这一场群众的议论中,一切是非、黑白,也完全被颠倒、混淆了。残忍狠毒,狡诈贪婪的刽子手,被人们恭敬地称为“康大叔”,把他当作拯救生命的“福星”;烈士的鲜血被群众用馍头蘸着吃,对“得到”者,别人都羡慕“运气”;为反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夏瑜,人们都认为他“该杀”,就连涉世未深的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也“很现出气愤的模样”;大家认为夏瑜死到临头还鼓动牢头造反,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大逆不道的,是犯上作乱,是“发疯……”是的,作者通过茶馆茶客们的议论写了群众的麻木和愚昧(这正是作者着重要写的!),但这怎么又能扯到作者对夏瑜“更多的是批判”呢?《鲁作详析》曲解了先生的本意。
鲁迅满怀沉重地写出《药》,仍是为了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提出痛苦,引起疗疾的注意”;总结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要革命者砸烂束缚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精神枷锁;对《药》中的革命者夏瑜“更重要的”,仍是歌颂,是赞美,而不是“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分析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时,首先应该研究它的时代,要尊重它的历史性;而不应该用现时的观点去解释过去的历史,用今人的思想去要求前人。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发生于一九一一年。而根据此前孙中山先生等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所组织的光复会、华兴会等秘密团体的活动和徐锡麟、秋瑾等人的牺牲时间来推断,鲁迅笔下的《药》里发生的事,大致在一九0七年左右。
那个时候,清王朝虽然已是内忧外患,腐朽没落,但对千年来生活在封建统治下的人民的统治还是残酷的、有效的;一口“大锅”仍扣在国人的头上。“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除了“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的“夜游的东西”外,“什么都睡着”;一切皆在暗夜之中。即使鸣来几声“鸡啼”,也很难把他们“唤醒”。陆维天在此指责夏瑜“不依靠和发动革命的基本群众”,显然是苟求了。
我认为,在当时,即使对那些蒙昧的群众施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恐怕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很可能会被他们认为是“卖狗皮膏药”而嗤之以鼻,充耳不闻;甚至将这个“发了疯的”的“疯子”扭送官府或密告。这都是完全可能并被证实了的。这就决定了烈士们当时从事的活动只能是秘密地进行,而不可能是大规模地公开地组织宣传、把群众发动起来。我想,鲁迅先生是很清楚这些的,他是会正确对待“那个年代”的“那个英雄”的。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药》所描写的历史背景以及生活在这个历史环境中的人物及其思想觉悟的普遍程度。
对于夏瑜,《药》中虽然用了侧笔的笔法,着墨很少,但作者是倾注了最大的热情的;是“血泪”的结晶。在作品中,他极尽描写抒情之能,对夏瑜作了尽可能的最大的赞美和歌颂,塑造了一个坚贞不屈,伟大、崇高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
夏瑜出身一个“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的贫苦家庭;他对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的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他“不要命了”,冒着身家危险去同统治阶级作斗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在那个时代,要做到这一步是何等的难呵!尽管他的革命以失败告终,但烈士的血并没有“白流”。黑暗的“锅底”终于被烈士的生命迸溅出几点火星,并鼓舞着“革命党”的同志和迟早要觉悟起来的人们继续战斗。不是有人在烈士的坟上献上了“没有根的,不像自己开的”“红白的”花圈吗?在被捕后,他不但“打不怕”,“还要劝牢头造反”,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怎能说夏瑜“轻视群众,脱离群众。不依靠和发动革命的基本群众,把自己始终看做是先知先觉,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呢?
陆维天同志也正是根据夏瑜“劝牢头造反”,对牢头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而得出“夏瑜不依靠和发动革命群众,而错把封建统治的爪牙红眼阿义当作群众”的结论的,这种观点更伤害了读者对夏瑜的崇敬的感情,对此,我们实在不敢苟同。试问,“劝牢头造反”,对牢头宣传,这就是夏瑜“错把爪牙当群众”的凭据吗?作为一个“早醒者”,夏瑜不会对阿义的阶级属性没有明确的认识;文中也没有流露出夏瑜依靠阿义等爪牙搞革命的意思。而阿义又是否就属“不可雕之朽木”,“不可开之花岗”这类呢?况且,我认为在《药》的“环境”,把茶馆内异口同声骂夏瑜“该杀”的群众与管牢房的“群众”进行类归也未尝不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并没有质的区别;都属“可怜”之类。就阶段而言,他们也确实是“浑浑噩噩”的。我们能否做这样的推断:假如官牢里要雇佣几个做事的牢头,茶馆里的群众是会去的,茶馆外的群众也是会去的!鲁迅自己在谈到《药》的主题思想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这就是当时的群众!那个时代的没有觉悟的群众!
退一步假设:阿义是“统治阶级的爪牙”,但即使如此,对其进行宣传又有何非议?是否革命的宣传只能针对于所谓的“革命的基本群众”,而不能行施于属于敌人营垒的“群众”呢?大凡一场革命,既要建立自己的队伍,又要瓦解敌人的队伍,并争取敌人的成员弃暗投明,反戈一击,以壮大自己而削弱敌人。这勿须赘言。我们再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敌人的死牢中,夏瑜所能接触到的,具备接受夏瑜教育的条件的,除“牢头”等外,还能有其他吗?
在这里,我们不禁为《鲁作详析》作者加在烈士身上的一笔不实而忿忿不平了!烈士是在用最后的生命发挥自己的作用呵!而且,仅此一笔,我们也愿意推断夏瑜烈士已经懂得“唤起民众”的重要性并开始这方面的工作甚至早就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了。只是由于环境的险恶,不能大面积地、大张旗鼓地接触、宣传罢了!他们在谨慎地“上不告父母,下不喻妻子”,秘密地发展自已的同志,宣传革命的道理(请注意:夏瑜被家叔夏三爷告密致死,也应该坏在“宣传”上。这宣传的被泄密并不一定就不是发生在“革命的基本群众”身上;且由此,亦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夏瑜在被捕前已开始了革命的宣传组织工作)。而且,“唤起”的作用也不一定在当时就能表现出来。积重难返,沉痼费医,愚昧的国民不是一下子就能觉悟的!
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失败的,不成功的。革命者夏瑜是应该被肯定的,被歌颂的,被赞美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一颗明星陨落了,但它毕竟给沉沉暗夜送来了明亮的希望的一闪;给“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实”的“铁板统治”凿穿几个“气眼”。他献身在他该献身的时候!他用青春的血完成了对自己的塑造。他的革命行动是应该肯定的!作为个人,他也是伟大的,了不起的!是中华英烈传应大书一笔的人物!走弯路的探索者给后来的人踩出了“直路”;流血的“前仆”者给“后继”者指明了方向。正是由于有夏瑜等烈士的斗争,才有了后来蓬勃发展,并最终取得推翻清王朝伟大胜利的辛亥革命。
鲁迅先生饱含深情,用“血”和“泪”为烈士竖起了一座不朽纪念碑——《药》。文末烈士坟上出现的花环,是先生对革命者和他们的历史功勋的肯定和歌颂;是先生对烈士的心祭;它寄托着先生对烈士的最沉痛的悼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夏瑜烈士英魂若在,是会为此引以为豪,并为能有先生这样一个“知己”而欣慰的!

共 61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个被歌颂,被赞美的英雄》一文是针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药》中夏瑜的形象是被批判还是被赞美歌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陆维天同志在《中学鲁迅作品分析》的认为:“作者对夏瑜的描写,不单纯是歌颂,更重要的是批判。夏瑜的血为什么会白流?从客观方面来看,是因为当时反动封建势力还异常强大,旧社会的传统习惯势力十分顽固。从主观方面来看,就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不依靠和发动革命的基本群众,而错把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牢头红眼阿义当作群众,群众在他的眼里是浑浑噩噩的‘可怜’虫,而把自己始终看做先知先觉,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对此观点,作者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有理有据地进行了驳斥,从而明晰了鲁迅先生对革命者夏瑜的态度。文章旗帜鲜明,说理透彻,分析鞭辟入里,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在有力的论证之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鲁迅先生饱含深情,用‘血’和‘泪’为烈士竖起了一座不朽纪念碑——《药》。文末烈士坟上出现的花环,是先生对革命者和他们的历史功勋的肯定和歌颂;是先生对烈士的心祭;它寄托着先生对烈士的最沉痛的悼念和最崇高的敬意。”此文对于研读鲁迅作品以及正确客观公正地看待革命者夏瑜大有裨益,力作,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909】
1 楼 文友: 2012-12-28 20:18:20 文章分析有理有力,耐人寻味。感谢作者,拜读受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 2012-12-28 2 :28:15 为这个品文献分以支持,祝写作快乐、更进。
 楼 文友: 2012-12-29 10: 2: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新疆妇科医院
中山治疗牛皮癣方法
子宫内膜炎引起原因
友情链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