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

对手还是携手中外油企走向竞合容易

2021-05-27 16:40:57  菏泽汽车网

在中外石油企业关系上,特别是涉及到海外并购问题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非常贴切——竞合。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深专家张抗如此解释:“竞合”说明竞争不但不排斥合作,反倒与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国内市场的合作者

中国石油业对外开放后,国外石油巨头在中国最初是以合作者的身份亮相的。BP是赶上早班车的一家。

1982年,在面向西方公司的第一轮招标中,BP合并前的美国阿科中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南海莺歌海区块的勘探特许权。按当时规定,涉及中国境内的油气开发,外资企业必须要和中国企业合资,且外资不能在合资公司中控股。

BP中国总裁陈黎明告诉,15年前,BP在中国只有40多名员工。如今BP已有1200多名自己的员工,3700多名合资公司的员工,还有1万多名合同工。“BP在中国的成长非常显著。在零售业务上,我们希望与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有更多合作,BP与中石油在伊拉克竞标成功的项目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不只是BP。据来自资源的统计,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已和外国公司签订了200多个石油合同和协议,双方海上合作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陆上合作区域则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更多的合作出现在中国入世之后。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分别于2004年12月和2006年放开了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壳牌、BP、道达尔纷纷抢羹,除欧美国家的石油公司之外,中国周边韩国SK、LG、佳施加德士等公司也加入了在华设立加油站的阵营,外资企业甚至还加快收购附近民营加油站。

目前,外资石油石化企业在中国投资发展的重点是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成品油营销、基础石化原料等领域。中国石油领域仍呈本土企业占主导的格局。

“走出去”的竞争者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则是另一片天地。在国际石油产区,国外石油巨头多年前早已排兵布阵,在各地开展业务,相比之下,中国石油公司很多时候还是一个“初学者”。

1993年,中国从原油出口国变为进口国,我国在政策导向上首次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石油工业”。随后,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走出去”业绩日显。

随着1999年中石油苏丹项目的投产,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活动引起了全球瞩目。2005年,当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时,一些以竞争者身份出现的国际石油公司开始活跃,其中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就是中石油最大的竞争对手。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遇挫。以此为标志,中国企业与欧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便不时被媒体冠之以“对手”。

从2006年开始,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产品分成合同在资源国执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服务合同变得越来越盛行。只是这时的合同不再是从国外石油巨头手中转接,而是中国企业直接在资源国签定。

业内人士介绍说,产品分成合同的逐步减少,也就意味着各国的石油公司在资源国均难以得到“份额油”。在这种情况下,中外石油公司愈加意识到,联起手来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

走向竞合

中东历来是美欧石油巨头的势力范围。然而,几年前世界能源需求旺盛时,能源生产国大量投资能源项目。当很多工程进展到一半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能源需求突降,这些国家想把这些工程继续下去,就需要寻求一些帮助。

此情此景下,在中国政府的倡导和鼓励下,中石油、中石化在中东地区要么签署开发服务合同,要么直接收购,甚至出现了中国石油企业接手国外石油巨头手中项目的情形。

相信有了它们的陪伴 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作业量也达到了近1亿吨,权益产量近5000万吨。中国石油企业在某些地域与欧美石油公司开始平视,甚至在某些特定区域,其“合适性”还超越了后者。

虽然仍要兼顾国家战略,中国企业不再只想着“政治博弈”、“能源安全”等虚词,在谈判桌前坐下来时,部分外资企业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心存防备,而是将其视为机遇,双方成了真正的生意人。中外石油企业之间的竞合之路将越走越广。

南昌男科南通治疗妇科哪家好老年人服用氯雷他定糖浆昆明子宫内膜炎治疗多少钱
南通治疗男科费用
运城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