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这是一首悠扬的咏叹调
2020-01-20 20:50:18 菏泽汽车网
这是一首悠扬的咏叹调,从黄土地的丘陵深处穿越而来;是一幅厚重的的风俗图,镌刻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群雕塑像;是一场悲喜剧,从远古演绎到今天。
初读小说《过年》,就在心中蹦出这么几句话来。对于“雨中的花纸伞”,我在江南烟雨社团就领教过她厚重深沉,开张大气,意味悠长的文风,以至于误以为是出自一位男性手笔,那时她写作的体裁大都以散文为主,也就近一年时间,未曾接触她的文章。等到在平凡社团再次相逢,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真就应验了古人说的那句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花纸伞虽是女性,但堪称女中丈夫,又何以不能以“士”相谓?
即使是平凡社团编发的文章,特别篇幅较长的文,能完完整整通读的也很少,更何况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平凡社团编辑“风轩”编发此文后,在编辑群竭力推荐,于是有了阅读的欲望,没想到从头至尾,中间毫无停顿,便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吸引人眼球的风月艳事,能让人不间断阅读下去的是其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功力,是其能画卷式展示农村朴实厚重的生活,是其传神鲜活意犹未尽干净洗练的文笔。本着深入学习的想法,不揣浅陋试从三个方面作一解析,以抛砖引玉。
一、一种传承,一种对撞。
只有散发泥土的芬芳,才能开出最真最美的花朵,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和穿透力。《过年》再一次让我感觉到那声打动内心深处,让人心灵震颤不已的咏叹是发自地层深处,从历史烟尘中,裹挟着祖祖辈辈汗渍,混杂着泥土的沉重扑面而来的。
小说以过年乡俗“接纸”开篇,在前行的人流中,作者写出了场面的宏大、人们内心的庄重、“头人”的自豪,透出来的是一股乡民的淳朴和体味出“接纸”事件的神圣,表现出一种近乎顶礼膜拜的虔诚。而能够走在队伍前面的人仿佛就是这个村的君王、皇帝。这样的习俗,沉淀弥久,就会散发出一种淳朴的底蕴,就像农民祖祖辈辈春种秋收四季轮回。年终岁尾,这种习俗既是对村子乡亲的一次检阅和评定,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展望。走在队伍前面的,能把族谱迎回家过年的,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是乡民对这户人家的认可和肯定。从古至今,山高皇帝远的乡民,他们会有自己的方法来估量人们的道德品行,去树立自己所崇尚的楷模,这个也许就是“天地之间的那杆秤”吧。正因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传统,所以就为我们展现出了不同的民风;正因为他们能固守和传承祖辈道德规范,所以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风俗的朴实、厚重和古韵悠长。这种坚持、固守和传承混杂了各个时代的气息,就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新的阳光,展示出了新的时代风范。想来那个王康宁下一年过年“接纸”,一定不同与他的父亲,心情不同,感受不同,相同的应该是对这件事的虔诚,是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和融汇。王康宁是从黄土地走出去,是在乡民关注和称赞声中走出大山的佼佼者,不论他走得多远,飞得多高,但他的根留在这片土地,留在苍茫的大山之中。
面对过年接纸者是光宗耀祖,人丁兴旺的家庭,王启雄的内心世界总是纠结着,痛苦着,因为他家“就雄娃子一个”,所以这种痛苦从他爹延续到他自己,一直是走在“接纸”队伍的后面,这样的刺痛,背负着的是一种历史的沉重,所以他希望能有扬眉吐气的一天,也能恭敬地接到祖宗回家,高高兴兴过年……
王启雄夫妇也和别的父母一样,虽然故土难离,但他们也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能中国式的父母都几乎把全部的希望和理想寄托在了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出人头地,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像老黄牛一样不求回报地为子女付出,目的就是能在乡亲们面前抬起头来炫耀和显摆一番,这样的情景,不由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来。从小到大,子女就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即使子女已经走出黄土地,飞入大城市成家立业,还要记挂儿女的儿女,还要承担起像保姆一样的角色,说好听点是在享天伦之乐,说不好听点就是在榨取“老黄牛”们最后一点心血。似乎忙着的、有事业的永远是子女,子女永远是那轮明月,而大山和黄土地上的父母永远是围绕着月亮的星星,甚至他们连星星都不是。他们的怅惘和迷失从古到今,也不知道还会延续到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他们才能挺直腰杆专为自己生活一次?精彩一次?当王启雄夫妇,典地卖羊,收拾停当,闭户锁屋,怀着希冀千里迢迢,奔赴儿子身边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就让他们感觉他们不属于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生活可能只有属于那些精心喂养的孙子们的。王启雄夫妇可以放低自己当保姆,这个他们在出发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他们还是有尊严的父母,他们更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让儿子受到丝毫委屈,也不想让儿子的家庭受到丝毫伤害。他们的回归与其说是两种生活和不同观念的冲突和碰撞,还不如说是那片黄土地的召唤,是王启雄对那块麦田的深深眷恋。
已经在城市安居的王康宁,他与这片黄土地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根依旧在大山深处,似乎他和他的儿子更需要沾点黄土地的地气,链接黄土地的信息。是啊!这是钢筋水泥包围着的人们,久违了的一种气息……
美好的城市生活,吸引着大山里的乡民去体验、窥视,甚至诱惑着赤脚医生佗佗子的女人抛夫别子。但这种乡村的根脉,似乎气若游丝,但它来自地脉深处,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它的强劲和雄浑。
二、站起来、有灵魂的人物,丰满着,生动着
《过年》里的人物不多,大体有十几个,不论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是鲜活的存在,似乎就是生活在我们熟悉的山村,似乎都是我们周围乡邻的大爷叔婶们,他们的哀乐悲喜是那样的熟悉,是那样的呼之欲出。
以王启雄为代表,作者笔下所刻画的都是小人物,就是这样的小人物,为我们传递出一种深厚的、无法隔断的人文情结和千百年来集聚而成的悲喜画卷。
王启雄可以说具有农村小人物特有的性格品质,他会为不能在接纸时走在队伍的前面长久地压抑着,但始终没有绝望。他面对长辈谦恭有礼,但绝不唯唯诺诺。他对同辈和善相待,情深意长。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相对,这是无情岁月留给他的印记。在王启雄这个人物的刻画上,作者不惜浓墨重彩,运用环境的烘托、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对话等多种手法很传神地表现出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普通农民形象。在《过年》中大段的环境描写基本没有,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作者很自然的切入。这样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以及情感抒发起到极好的烘托作用。比如在第一部分写接纸的时候写到:王启雄抬头看看远处山坳上空,一颗闪亮的星星醒目在墨色山体的边缘。夜里的山看起来要比白日里的高,像一个沉默的山里汉子。这种环境的描写和庄重虔诚的接纸行为非常契合,相得益彰,同时也揭示出王启雄沉重、压抑而又心有不甘的复杂心情。在接纸的过程中通过对燃放“礼花”和村里“高音喇叭”的描写,在漆黑的夜晚既烘托出了过年的气氛,又给人视觉和听觉的震撼,较好地打破了接纸队伍沉闷感。而这些描写始终贯穿在王启雄的悲喜情感的心理变化中。王启雄想着要去给儿子照看孩子,当他走到自己那二亩水地麦田的时候,作品有这样一段描写:王启雄站在地头,看着空旷的田野。等不到四月,这里便会绿荫一片,在地里蛰伏一冬的小麦会在春天的阳光里拔着节地生长。那会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季节,一个人的心头有再多烦恼也会被绒毯似的绿色覆盖。这段话写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和对稼禾发自内心的不舍和喜爱。“看着夕阳下的原野,王启雄发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错过了乡下日子最精彩的时刻。路旁的野桃枝、银杏树上抱满了绿叶,往年红透大路的盛景独这一年成了空白;李庙村那片梨树园,此刻不见半点梨花白;远处,一条条银色的丝带,排顺在田里,那是雨后铺就的地膜,只等时节一到下种;再远处,河滩边,一畦畦规矩的麦田,覆上了一层毛绒绒的绿色……”很好地表达出王启雄重返家园内心的那份舒服和坦然,因为只有在这里、在这篇土地才是他梦魂牵萦梦寐以求的家。
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和成功之处,就是对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刻画。可以说人物的心理活动贯穿了作品的始终,而这样的心理描写又是一种人物所特有的唯一,虽然小人物中在性格方面有他的普遍性,但王启雄就是王启雄,他的个性特征,他的思维习惯,他的行为方式或者说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是“别一个”所没有的。如果不是对这样的生活的高度熟悉,对这个人物的深度融入,能表达得这样鲜活和丰满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作者把“这一个”小人物塑造得能够站起来,赋予他活的灵魂,才得以让他走入农村、农民这个群体,才具有了其生动的“代表性”。王启雄这个人物在性格中有他的朴实、厚重、担当和坚韧,当然也有他的个性弱点,比如他为了能争取到“接纸”回家,他会长久地纠结和压抑。当听到康宁生儿子的喜讯,他会不由自主地到村中热闹的地方去晃悠,去“浪”,目的就是要让全村人知道自己也有孙子了。这样一种扬眉吐气,这样能在村民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他这个人物性格中的“必然”,无疑也是其个性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小说的人物才是鲜活的、丰满的,也才是真实的,可信的。因为作者成功细腻的心理描写触及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因此才能为我们展示出人性最深层、最隐秘的东西,而不是很简单、很表象图解式、概念化的东西。
小说中随处可见精彩的细节描写。如第五部大爹死后“王启雄在大哥家地上丢了一地烟头”。第六部分:“他(王启雄)站起身,看见隔着两块地里,樊老汉揣着袖筒边走边用脚踢着田里土坷垃,身后的影子也随着他的动作一顿一顿的”。“原想着,毛驴和他相处十几年,咋得也会舍不得离开这个家,谁想,它一下子跳上车,连头都没回一下。真是个畜牲!”“康宁妈看男人这个态度,甩手走出屋子。王启雄在炕上只是一味地吸着烟,他听到外面的大门‘咣当’一下闭上了”。“后人们眼里稀落的几滴泪都没湿了眼。儿媳妇们嘴里干嚎着,愣没挤出几滴泪来。倒是樊老汉的老婆子,早就哭倒在炕上,死人一般,直到樊老汉下了葬,她才清醒过来。想想没见老伴最后一面,悲从心生,又晕倒在炕上。”这样的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个性特征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透过细节的生动,让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生动的人物。正因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调动了多种写作手法,才让我们认识了个性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呼之欲出,过目不忘。比如王启雄、康宁妈、大爹、王启明、樊老汉、佗佗子、王天明等。
三、厚重、鲜活、洗练、大气和开合有度意蕴悠长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真正好的语言,无论是kv一种文学样式,没有了传神的语言,也就没有了一切。可以说《过年》的构架,情节的展现,厚重苍远的气息,以及真实的人物形象,都是由作者这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语言才得以实现的,由此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意蕴悠长的黄土地上的画卷。
作者 花纸伞 的语言首先是以厚重为底蕴的,这种厚重应该是以其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构建而成的。如果说厚重像土地,那么鲜活和洗练就是在土地上长出的草木,开出的花朵。只有如此才能生长出郁郁葱葱,生长出摇曳多姿!
这篇小说的语言抓住西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人文风俗、地理地貌,以及适当的方言使用,让人扑面而来的是种别一样的感受,别一样的新奇。如此才能给人真实的地域特色。而真实才能真正打动人心,真实才能引起人的共鸣,真实才会有生命力。否则,任何无论多么冠冕堂皇,多么的繁花似锦也只能是纸扎的花,泥捏的腿。
《过年》中全文贯穿着一种文气,是和小说所反映的现实生活高度融合的气息,这种气息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的悲喜,故事的深入大开大合,弥漫在文章的每一个角落,从而给人丰沛悠远,意蕴悠长的快感和享受。这是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积累晕染开来的果实,也是作者的一种气度和胸襟的展示和表现。如果说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阅读《过年》这篇小说就一定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这种潜移默化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洗礼!是对人性深层次的呼唤、警醒!同时也期待着人类良知的回归!
共 47 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开篇便以一段话概述了自己对要赏析的作品的一种看法,接着便循序渐进引出了赏析对象的主题,可以说这种行文方式引人入胜,布局很是巧妙。接着作者便大刀阔斧展开了他的思绪,从要赏析的作品《过年》中抽丝剥茧般将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情节,语言还有文风一一展示到读者面前。作为赏析这种体裁,能将作品本身的灵魂深刻挖掘出来,让读者能够在他的文字中再次真切地感觉到原作品的魅力,跟随他的解读一点点将原作品的情节串联成一张完整的画面,我想这就是一篇成功的赏析。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原作品《过年》是经过了认真的阅读,而且是真正读懂了作品的内涵,所以才下笔如有神,用极具力度的笔法将读者的情绪也带动了起来,让人会有一种恨不得立刻去欣赏原文的冲动。这篇赏析很全面,不管是对原作品的创作背景还是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解读得相当到位,再拿出原作品几处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让其中的人物形象再次鲜活地跃然眼前了。纵观全文,作者像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一样,让人无法不顺着他的笔锋一口气读下来,而结尾处对原作品又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收官,所谓有始有终。这篇赏析不仅很好地解读了原作品的创作意义,还是一种提升,将作者本人的思想揉合进去,为我们带出了一道视觉盛宴。很棒的赏析,倾情推荐。【责编:指间年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160014】
1 楼 文友: 2015-05-14 17:0 :18 问好大哥,为了把你的文早点放出来给大家欣赏,我是颤颤兢兢地编啊编啊,终于,放你出来了,我闪了
2 楼 文友: 2015-05-14 17:46:01 我也是战战兢兢地写伞的赏析,也不知道说到点子上了没有?谢谢辛苦编发。
不过觉得你的按倒是好像说到点子上了。
楼 文友: 2015-05-14 18:59:45 啧啧,枫林大哥对伞的小说给与了全方位的解读,读来实是一种享受,干得漂亮~
回复 楼 文友: 2015-05-14 20: 4:27 轩轩,这个赏析我还真是没底,很少写这样的文章,谢谢你的鼓励。
回复4 楼 文友: 2015-05-14 20: 5: 好的,姐夫,咱抱抱。
5 楼 文友: 2015-05-14 20:48:46 哇哦,我要仰视!!! 在安静中学会坚强。
7 楼 文友: 2015-05-14 22:52:51 这高大上的赏析,让拙作蓬荜增辉啊!我也是颤颤兢兢地,不知怎么接受枫兄的赞美之词。谢谢枫兄的用心解读,这是对我最强劲的鼓励。谢谢枫兄。
回复7 楼 文友: 2015-05-15 08:47:51 伞,应该有好多东西没能说到,而说到的地方也不够全面、深入、准确,我对文学评论还属于门外徘徊者,但愿不是写得太糟就好。
回复8 楼 文友: 2015-05-15 10:50:55 希希,我啊,还是老牛拉破车的样子。
9 楼 文友: 2015-05-24 22: 4:2 枫林的评越来越有体系了啊,不错,赞一个。
回复9 楼 文友: 2015-06-0 17:10:57 谢谢大驾,谢谢鼓励!希爱力和双效希爱力哪个好拉肚子拉稀吃什么沈阳治疗白癜风费用
- 上一篇:雪花飘飘
- 下一篇:保险专家提醒车损险最好按市场价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