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联合重组强力协同助推新八钢崛起权衡
2021-07-20 09:52:12 菏泽汽车网
三月山风电场一期等8个新开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宝钢联合重组 强力协同助推新八钢崛起
“十一五”期间,中国钢铁行业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联合重组”。200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联合重组。 根据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全新要求,宝钢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转变”和“一个落脚点”的发展战略新思想,即“围绕规模扩张这一未来发展主线”、“实现从’精品战略’到’精品+规模战略’转变,实现从’新建为主’到’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扩张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宝钢动作频频,先后实施了对新疆八钢、宁波钢铁、广东地区钢铁业务、福建德盛不锈钢业务的兼并重组。 宝钢所实施的兼并重组,并非单纯的“求大”,而是“做强”的体现。5年来,宝钢不仅在规模上得以翻番,2010年产量超过了4000万吨,并且在国内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边疆“两角一边”的战略布局。 强力协同助推新八钢崛起 2007年4月,宝钢成功重组新疆八钢。这是国内钢铁业靠前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跨区域资产重组案例。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之畔的宝钢与地处西部边陲、天山脚下的八钢,相距4000多公里,这种空间上的距离,随着大批协同项目的实施、管理方式的接轨、企业文化的融合,以较快的速度缩短。 八钢原本是新疆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但年产量占全国粗钢总量的比例尚不足百分之一,产品结构也比较单一,3种主导产品螺纹钢、高速线材、普通线材的销售收入占主营收入的70%。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673.141.84%]和区位优势的八钢多年来始终受制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瓶颈”而徘徊不前。 宝钢重组八钢后,立即赋予了八钢一个全新的定位———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较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宝钢则将自身的资金优势和现代化管理、技术优势作为其推动力。重组4年来,在宝钢的支持下,油气输送管线钢、汽车板、铁路弹簧用钢等钢铁精品在八钢纷纷“开花”。重组当年,八钢就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生产经营任务,钢产量超过400万吨,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创下历史较好水平。到2010年,八钢公司年产钢已达到670万吨。 对八钢的协同支撑,宝钢可谓“倾全集团之力”。重组甫定,宝钢迅即在集团公司层面成立了“八钢协同支撑协调项目组”。此后,从人力资源培训到高炉建设运行,从信息系统切换到现场管理移植,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宝钢无一不“倾囊相授”。 宝钢成功增资重组八钢后,加紧建设了一批高起点、高水平、节能环保的大型工程项目,2007年~2010年,八钢共完成技改投资项目800多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金额高达145.2亿元。两座2500立方米高炉是其中的亮点。建厂以来,八钢一直在中小高炉阶段徘徊,高炉较大容积仅有380立方米。按照冶金企业的发展规律,一个没有建设和运行大高炉经验的企业要实现这样的跨越,至少须经历几年的磨合。但在宝钢的全力协同支撑下,八钢1号2500立方米高炉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巍然屹立在祖国的西部。 进入宝钢集团后,八钢在“软实力”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于2008年5月底上线的“八钢整体产销管理系统”带来的正是这种肉眼难以察觉的变化。八钢原来的信息化系统都以业务为板块独立运作,不成体系。而新的整体产销系统涵盖了销售、出厂、财务、成本、质量、生产、计划、物料跟踪、仓储等各项管理功能,覆盖了八钢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产线,彻底改变了八钢信息“孤岛”的状况,为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基于对八钢开展全方位协同支撑的经验,宝钢将“协同”二字纳入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这种变化寓意着宝钢发展路径的转向,而这种转向正是从对八钢的联合重组开始的。
老人认知功能下降是什么引起的西宁治疗卵巢炎费用北京阳痿哪家好乌鲁木齐治疗阳痿费用西安卵巢炎治疗费用多少钱
天津不孕不育医院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