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两个月
2020-03-13 05:20:59 菏泽汽车网
整整两个月,我都沉浸在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小说里面,不管是在早晨,中午,下午,傍晚,凌晨,也不论是在上班的休息时间,或者在家稍许闲暇之时,《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将我的所有注意力都吸引其中。和朋友聊天时会谈起它,谈起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天才,谈他的细腻,他的敏感,他的华丽,他的多才;而当有朋友需要我向他们推荐值得看的小说时,我更是不遗余力地向他们推荐这本法国文学史上的最后杰作,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绚丽瑰宝。
然而朋友们的反应却是各不相同,有的人居然第一次听说这部小说,仅凭名字判断,他们会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是一部散文集,事实上中国文坛很长一段时间也忽略了这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问世于上世纪初的著作,直到2004年才由徐合瑾教授以一人之力开始翻译引进,和中国读者见面,(在这里要向徐教授致敬)而知道这部小说的朋友,也会因为小说独特的风格草率地拒绝它,即使是能真正领略这部小说魅力的读者,也很难跨越其二百三十万字的长度。你可以忍受作者花四十多页的篇幅来描写一个普通的失眠之夜,更大的挑战却是一百九十多页的聚会叙述,作者好像故意考验读者的认真和耐心程度,只把自己真正的思想奉献给最忠实的读者,就连我自己,最初的时候也是仅仅只看了开篇第一章,然后把兴趣转移到平日里觉得繁琐无味的《明史》《全唐诗》上面去。原因很简单,人们宁愿当看客,事不关己地看别人的盛衰,看那些站在历史潮头人物的起起落落,种种表现,看得高兴之处赞叹两句,伤心之时为书中人物掉两滴眼泪,如此而已。大多数人们,即便肯为别人哭泣,也不愿被普鲁斯特引领着走进他的世界,因为他的世界也包涵着你我,我们躲避他就像躲避自己的内心一样,草率而随意。
所幸的是,我毕竟坚持看完了整部小说,当看到一百年多之前,地球的另一端,那个锦衣华食的敏感少年,会因为睡前能不能得到妈妈的一个吻,愁肠百结,浮想联翩,甚至会绝望地想到死亡的那些片段,自己童年的那些遥远记忆有如满天潮水,刹那间涌上心头。我知道这些记忆从来没有离开自己,但是却一直未曾重视,是普鲁斯特的这些描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而当书中的“我”对自己的女友同别人交往,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产生无处不在的提放之意,嫉妒之情,很难说有那个人在恋爱的时候从来没有经历过。作者深刻地坦白着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就像面对神圣的上帝,把人性最阴暗的部分虔诚地放在读者的面前晾晒,对人性进行了最深入的描写和分析。作品面世之时世人尚不能完全理解,然而年华流逝,作者当初的良苦用心终于得偿所愿,这部伟大的作品吸引,感召,鼓舞了无视的读者。而今天,我也如他们一样,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在普鲁斯特的世界里欣赏,感悟,学习。
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作者对心理活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和精彩展示,往往平淡无奇的一句话,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甚至无可非议地一个表情,都会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作者的精神世界之门,让读者跟随他尽情地在那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徜徉、漫游、品味。在此之前的文学作品,作家们都习惯于通过塑造各种各样形象鲜明的人物,然后把人物放置在精心设置的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一个社会事件,从而达到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目的,而普鲁斯特则反道而行之,把写作的重点始终用来展现人的内心世界,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不论是虚张声势却日益衰落的贵族大老爷,社交沙龙里虚伪做作的贵妇人,还是生机勃勃的资产阶级,日益觉醒却陋习缠身的底层民众,通过他们的言行来深入每个人的心里,反映他们的所感,所思,反映每个人的幸福和痛苦,历史与希望。这些看似松散随意的描写,最后却汇聚成一股滚滚巨流,在历史长河里真实地向前方流去,读者能感知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真实社会状况和以后的发展趋势。这种表现手法的创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此以后,作家们再也不能无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普鲁斯特拓展了文学表现手法,影响了无数的作家,而弱情节,重心理描写的意识流写法自他开始,经乔伊斯发扬,最终赢得了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接受、理解、尊敬和支持,并且在世界文学流派中永远地占有一个重要位置,影响至今。
普鲁斯特的另一个改变传统观念之处是他无以伦比的丰富想象力。传统的观点认为,作家首先应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积累、沉淀了足够的素材之后才能在写作时表现真实感,从而才能打动读者,获得认同,而普鲁斯特是个贵公子,往来非富即贵,除了这个阶层,普通大众仅限于自己家的仆人,给自己服务的马夫,电梯侍应生等等,如此狭窄的社会面却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给大家展现了一个细致入微,真实可信的社会状态。其实中国佛教也有“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说法,要求观察生活,思考,顿悟,然而太笼统,宽泛,面对一样的景色,一束或者一朵花,由于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的差异,每个人的感想因人而异,深浅不同,因此,此言貌似有理,高深精辟,其实却空洞模糊,事实而非。相比之下,普鲁斯特向我们展现了面对一物一景之时,想象力从何而起,向何处去,在哪里分叉,在何处又开始转换,让人获得新的感受,只要识字的人,就可以理解,此举实际上普及和提高了每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方法。
另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普鲁斯特的多才多艺在作品中的充分体现,我们经常说风景如画,是怎样的一幅画,色调如何,体现什么风格,恐怕没有人没有像普鲁斯特描写的那样既生动又具体,详细而又逼真,不管是贡布雷平原景象的描写,还是巴尔贝克海滩的迷人风光,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或者有朝一日遇见这些风景时,心里便会觉得亲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作者对空间感,色调的敏感得益与他深厚的美术鉴赏能力,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能力发挥到令人赞叹的地步,直接将眼中所看到的景色和心里绘画大师的作品做比较,以至于要读者不得不去先跟着他提高自己的美学欣赏水平;对音乐的丰富鉴赏力也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可以用一首协奏曲形容一段对话,一个宴会,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相貌,一处映入眼帘的风景;文学素养的深厚自是不必细表,好像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之前每个作家的著作他都如数家珍,经常会用其中的人物和思想来为自己的作品服务。在这部普鲁斯特用毕生精力完成的作品中,作者本人好像要将生命最璀璨的精华都要呈现给读者,哲学,军事学,植物学,生物学,甚至词源学,所有这些知识都在为这部著作贡献力量,增加作品的魅力。
即使用传统文学的角度来看,普鲁斯特也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作品中随处可见的优美文字,都可同优秀的散文家媲美。马丹维尔塔楼的那一大段描写,情景交融,惊心动魄,读来不由让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堪称不朽之经典,而作品中的精彩的对话描写,仿佛让人物跳出来,站在我们面前讲话,活灵活现,不输与任何一个现代主义大师的文笔。普鲁斯特用极具特色的传神手法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自己的父母,外婆,姨妈,主仆佛朗索瓦丝,斯万一家,盖尔芒特家族的每一位成员,当然还有自己的女友阿尔贝蒂娜,安德烈,维尔迪兰夫人以及以维尔迪兰为中心的社交圈的其他成员,这里面关于母亲、外婆、阿尔别蒂娜,自己的挚友圣卢,斯万的描写倾注了作者大部分的心血,因为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短暂的生命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母亲,外婆是影响作者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人,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作者,可以说对作者人格的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阿尔贝蒂娜,则影响了作者的命运,在经历了对希尔贝特,德.盖尔芒特夫人的暗恋之后,阿尔贝蒂娜就开始逐渐占据了作者爱情里的最主要的位置,其实从第二卷开始,作者就开始若隐若现地让阿尔贝蒂娜和读者见面,但是有谁会想到,这个有点男孩子气,身材丰满,有双性恋倾向的女孩,竟然会主宰了普鲁斯特的生命,开始她的出现如涓涓细流,清新愉悦,似有可无,后来就开始在作者心里慢慢成长起来,和普鲁斯特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甚至第五部《女囚》整整一部的篇幅,都是在写作者和阿尔贝蒂娜的爱情,表面上是作者金屋藏娇,将阿尔贝蒂娜囚禁在自己家里,其实是阿尔贝蒂娜的爱情,囚禁了普鲁斯特的生命,让他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阿尔贝蒂娜身上,然而整整一部的篇幅远远不能表达作者对阿尔贝蒂娜的深情,在接下来的第六部《女逃亡者》中,阿尔贝蒂娜的不辞而别,她的突然辞世,更像一阵阵激昂悲壮的鼓点,将这部作品不断地推向高潮。在最后一部《重现的时光》中,阿尔贝蒂娜已经不需要记起,好像她的灵魂已经进入了作者的血液里,每一次呼吸都能感觉到她的存在。
刚开始读的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斯万这个人,小说最开始就有他的存在,并且第一部的一半内容在描写斯万的恋爱,而在后面的章节里总会遇到这个人,等到斯万离世,才恍然大悟,其实斯万就是作者隐喻的另一个自己,斯万的经历,才华,爱情,其实也是作者在用另一个声音表达自己,斯万看起来好像是作者的教父,其实却是作者的一个重影,隐喻了作者的未来。圣卢无疑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就给了读者强烈的冲击,在两个人的友情中作者敏感而任性,圣卢则是热心,宽容,考虑到作者的性取向,我猜测圣卢就是作者生活中的那位男性伴侣。
如果仅仅文笔优美,将以上人物描写的传神到位,将爱情描写的荡气回肠,也许会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却不会是一部传世佳作,普鲁斯特当然不会满足于此,所有这些人物,这些人物参与,经历的生活,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的法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贵族逐渐没落,新生阶级开始占据主流,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现状,都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最终目的。普鲁斯特始终是在表达自己,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表达自己对人,对社会,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看法,表明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态度。普鲁斯特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忠于自己的灵魂,睿智,含蓄,隐晦,有时却预言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犹太人在欧洲的生存状态、民众对德法战争看法的描写,如果用心看的话,就会看到矛盾的走向趋势,这些矛盾最终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对同性恋充满同情的描写,则预告了现在人们对此的宽容态度,这种对人类负责的前瞻性预判,才是普鲁斯特作品深刻的原因。
总而言之,《追忆似水年华》充分展示了普鲁斯特的敏感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对人类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让文学回归到表现人类自身,让文学的生命力焕然一新,每个热爱文学的朋友,都应该看看这部伟大的作品。
共 420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在这篇赏析中,作者针对《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世界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让我们由衷地感到,作者对这部小说的热爱,也从而可以知道,作者对文字的钟爱和严谨的读书态度。这部小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小说,如果用心去读,考验的将是读者的耐力。当然,对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我觉得没有什么。但在今天,信息时代高节奏的生活现状中,要用心去读这样的一部小说,我觉得更是难能可贵。作者针对这部小说的人物设计、描写手法、历史背景等走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们在阅读赏析的同时,对这部作品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为我们的阅读做了一番很好的引导。看一部好书,是我们在和一个高尚的心灵对话,同时,一篇好的赏析,也是我们在对一部作品的初步了解,是作者读完之后思想的沉淀、启发和思考。欣赏佳作,推荐阅读。——责编:哪里天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110816】
1 楼 文友: 2014-11-07 21:45:55 问好商颜子,感谢你给江南带来的精彩,祝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 2014-11-07 21:46:49 看完赏析,真的就去想看看这部作品了。
楼 文友: 2014-11-07 22: 8:47 在世界各国一切文学作品中,小说往往是是人类生活的最切实可靠的见证。通俗些说,小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断面。诚然,正如作者说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字句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而 回忆是人生的菁华 这个概念始终贯穿着整部小说。这篇赏析,入情入理,起画龙点睛之用。在此,我建议文友们先认真看完这篇赏析,再看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到时,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 楼 文友: 2014-11-08 18:16:11 也是一个普鲁斯特迷,只是家中所藏是1989年译林七卷本的,不知作者看的是什么出版社的版本。请教。
5 楼 文友: 2014-11-09 22:22:58 问好文友,欣赏佳作! 小儿肠痉挛腹痛难治吗洛阳癫痫病医院小孩跌打损伤用什么药
然而朋友们的反应却是各不相同,有的人居然第一次听说这部小说,仅凭名字判断,他们会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是一部散文集,事实上中国文坛很长一段时间也忽略了这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问世于上世纪初的著作,直到2004年才由徐合瑾教授以一人之力开始翻译引进,和中国读者见面,(在这里要向徐教授致敬)而知道这部小说的朋友,也会因为小说独特的风格草率地拒绝它,即使是能真正领略这部小说魅力的读者,也很难跨越其二百三十万字的长度。你可以忍受作者花四十多页的篇幅来描写一个普通的失眠之夜,更大的挑战却是一百九十多页的聚会叙述,作者好像故意考验读者的认真和耐心程度,只把自己真正的思想奉献给最忠实的读者,就连我自己,最初的时候也是仅仅只看了开篇第一章,然后把兴趣转移到平日里觉得繁琐无味的《明史》《全唐诗》上面去。原因很简单,人们宁愿当看客,事不关己地看别人的盛衰,看那些站在历史潮头人物的起起落落,种种表现,看得高兴之处赞叹两句,伤心之时为书中人物掉两滴眼泪,如此而已。大多数人们,即便肯为别人哭泣,也不愿被普鲁斯特引领着走进他的世界,因为他的世界也包涵着你我,我们躲避他就像躲避自己的内心一样,草率而随意。
所幸的是,我毕竟坚持看完了整部小说,当看到一百年多之前,地球的另一端,那个锦衣华食的敏感少年,会因为睡前能不能得到妈妈的一个吻,愁肠百结,浮想联翩,甚至会绝望地想到死亡的那些片段,自己童年的那些遥远记忆有如满天潮水,刹那间涌上心头。我知道这些记忆从来没有离开自己,但是却一直未曾重视,是普鲁斯特的这些描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而当书中的“我”对自己的女友同别人交往,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产生无处不在的提放之意,嫉妒之情,很难说有那个人在恋爱的时候从来没有经历过。作者深刻地坦白着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就像面对神圣的上帝,把人性最阴暗的部分虔诚地放在读者的面前晾晒,对人性进行了最深入的描写和分析。作品面世之时世人尚不能完全理解,然而年华流逝,作者当初的良苦用心终于得偿所愿,这部伟大的作品吸引,感召,鼓舞了无视的读者。而今天,我也如他们一样,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在普鲁斯特的世界里欣赏,感悟,学习。
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作者对心理活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和精彩展示,往往平淡无奇的一句话,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甚至无可非议地一个表情,都会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作者的精神世界之门,让读者跟随他尽情地在那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徜徉、漫游、品味。在此之前的文学作品,作家们都习惯于通过塑造各种各样形象鲜明的人物,然后把人物放置在精心设置的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一个社会事件,从而达到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目的,而普鲁斯特则反道而行之,把写作的重点始终用来展现人的内心世界,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不论是虚张声势却日益衰落的贵族大老爷,社交沙龙里虚伪做作的贵妇人,还是生机勃勃的资产阶级,日益觉醒却陋习缠身的底层民众,通过他们的言行来深入每个人的心里,反映他们的所感,所思,反映每个人的幸福和痛苦,历史与希望。这些看似松散随意的描写,最后却汇聚成一股滚滚巨流,在历史长河里真实地向前方流去,读者能感知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真实社会状况和以后的发展趋势。这种表现手法的创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此以后,作家们再也不能无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普鲁斯特拓展了文学表现手法,影响了无数的作家,而弱情节,重心理描写的意识流写法自他开始,经乔伊斯发扬,最终赢得了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接受、理解、尊敬和支持,并且在世界文学流派中永远地占有一个重要位置,影响至今。
普鲁斯特的另一个改变传统观念之处是他无以伦比的丰富想象力。传统的观点认为,作家首先应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积累、沉淀了足够的素材之后才能在写作时表现真实感,从而才能打动读者,获得认同,而普鲁斯特是个贵公子,往来非富即贵,除了这个阶层,普通大众仅限于自己家的仆人,给自己服务的马夫,电梯侍应生等等,如此狭窄的社会面却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给大家展现了一个细致入微,真实可信的社会状态。其实中国佛教也有“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说法,要求观察生活,思考,顿悟,然而太笼统,宽泛,面对一样的景色,一束或者一朵花,由于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的差异,每个人的感想因人而异,深浅不同,因此,此言貌似有理,高深精辟,其实却空洞模糊,事实而非。相比之下,普鲁斯特向我们展现了面对一物一景之时,想象力从何而起,向何处去,在哪里分叉,在何处又开始转换,让人获得新的感受,只要识字的人,就可以理解,此举实际上普及和提高了每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观察事物的方法。
另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普鲁斯特的多才多艺在作品中的充分体现,我们经常说风景如画,是怎样的一幅画,色调如何,体现什么风格,恐怕没有人没有像普鲁斯特描写的那样既生动又具体,详细而又逼真,不管是贡布雷平原景象的描写,还是巴尔贝克海滩的迷人风光,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或者有朝一日遇见这些风景时,心里便会觉得亲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作者对空间感,色调的敏感得益与他深厚的美术鉴赏能力,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能力发挥到令人赞叹的地步,直接将眼中所看到的景色和心里绘画大师的作品做比较,以至于要读者不得不去先跟着他提高自己的美学欣赏水平;对音乐的丰富鉴赏力也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可以用一首协奏曲形容一段对话,一个宴会,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相貌,一处映入眼帘的风景;文学素养的深厚自是不必细表,好像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之前每个作家的著作他都如数家珍,经常会用其中的人物和思想来为自己的作品服务。在这部普鲁斯特用毕生精力完成的作品中,作者本人好像要将生命最璀璨的精华都要呈现给读者,哲学,军事学,植物学,生物学,甚至词源学,所有这些知识都在为这部著作贡献力量,增加作品的魅力。
即使用传统文学的角度来看,普鲁斯特也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作品中随处可见的优美文字,都可同优秀的散文家媲美。马丹维尔塔楼的那一大段描写,情景交融,惊心动魄,读来不由让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堪称不朽之经典,而作品中的精彩的对话描写,仿佛让人物跳出来,站在我们面前讲话,活灵活现,不输与任何一个现代主义大师的文笔。普鲁斯特用极具特色的传神手法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自己的父母,外婆,姨妈,主仆佛朗索瓦丝,斯万一家,盖尔芒特家族的每一位成员,当然还有自己的女友阿尔贝蒂娜,安德烈,维尔迪兰夫人以及以维尔迪兰为中心的社交圈的其他成员,这里面关于母亲、外婆、阿尔别蒂娜,自己的挚友圣卢,斯万的描写倾注了作者大部分的心血,因为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短暂的生命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母亲,外婆是影响作者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人,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作者,可以说对作者人格的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阿尔贝蒂娜,则影响了作者的命运,在经历了对希尔贝特,德.盖尔芒特夫人的暗恋之后,阿尔贝蒂娜就开始逐渐占据了作者爱情里的最主要的位置,其实从第二卷开始,作者就开始若隐若现地让阿尔贝蒂娜和读者见面,但是有谁会想到,这个有点男孩子气,身材丰满,有双性恋倾向的女孩,竟然会主宰了普鲁斯特的生命,开始她的出现如涓涓细流,清新愉悦,似有可无,后来就开始在作者心里慢慢成长起来,和普鲁斯特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甚至第五部《女囚》整整一部的篇幅,都是在写作者和阿尔贝蒂娜的爱情,表面上是作者金屋藏娇,将阿尔贝蒂娜囚禁在自己家里,其实是阿尔贝蒂娜的爱情,囚禁了普鲁斯特的生命,让他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阿尔贝蒂娜身上,然而整整一部的篇幅远远不能表达作者对阿尔贝蒂娜的深情,在接下来的第六部《女逃亡者》中,阿尔贝蒂娜的不辞而别,她的突然辞世,更像一阵阵激昂悲壮的鼓点,将这部作品不断地推向高潮。在最后一部《重现的时光》中,阿尔贝蒂娜已经不需要记起,好像她的灵魂已经进入了作者的血液里,每一次呼吸都能感觉到她的存在。
刚开始读的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斯万这个人,小说最开始就有他的存在,并且第一部的一半内容在描写斯万的恋爱,而在后面的章节里总会遇到这个人,等到斯万离世,才恍然大悟,其实斯万就是作者隐喻的另一个自己,斯万的经历,才华,爱情,其实也是作者在用另一个声音表达自己,斯万看起来好像是作者的教父,其实却是作者的一个重影,隐喻了作者的未来。圣卢无疑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就给了读者强烈的冲击,在两个人的友情中作者敏感而任性,圣卢则是热心,宽容,考虑到作者的性取向,我猜测圣卢就是作者生活中的那位男性伴侣。
如果仅仅文笔优美,将以上人物描写的传神到位,将爱情描写的荡气回肠,也许会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却不会是一部传世佳作,普鲁斯特当然不会满足于此,所有这些人物,这些人物参与,经历的生活,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的法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贵族逐渐没落,新生阶级开始占据主流,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现状,都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最终目的。普鲁斯特始终是在表达自己,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表达自己对人,对社会,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看法,表明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态度。普鲁斯特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忠于自己的灵魂,睿智,含蓄,隐晦,有时却预言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犹太人在欧洲的生存状态、民众对德法战争看法的描写,如果用心看的话,就会看到矛盾的走向趋势,这些矛盾最终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对同性恋充满同情的描写,则预告了现在人们对此的宽容态度,这种对人类负责的前瞻性预判,才是普鲁斯特作品深刻的原因。
总而言之,《追忆似水年华》充分展示了普鲁斯特的敏感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对人类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让文学回归到表现人类自身,让文学的生命力焕然一新,每个热爱文学的朋友,都应该看看这部伟大的作品。
共 420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在这篇赏析中,作者针对《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世界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让我们由衷地感到,作者对这部小说的热爱,也从而可以知道,作者对文字的钟爱和严谨的读书态度。这部小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小说,如果用心去读,考验的将是读者的耐力。当然,对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我觉得没有什么。但在今天,信息时代高节奏的生活现状中,要用心去读这样的一部小说,我觉得更是难能可贵。作者针对这部小说的人物设计、描写手法、历史背景等走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们在阅读赏析的同时,对这部作品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为我们的阅读做了一番很好的引导。看一部好书,是我们在和一个高尚的心灵对话,同时,一篇好的赏析,也是我们在对一部作品的初步了解,是作者读完之后思想的沉淀、启发和思考。欣赏佳作,推荐阅读。——责编:哪里天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110816】
1 楼 文友: 2014-11-07 21:45:55 问好商颜子,感谢你给江南带来的精彩,祝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 2014-11-07 21:46:49 看完赏析,真的就去想看看这部作品了。
楼 文友: 2014-11-07 22: 8:47 在世界各国一切文学作品中,小说往往是是人类生活的最切实可靠的见证。通俗些说,小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断面。诚然,正如作者说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字句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而 回忆是人生的菁华 这个概念始终贯穿着整部小说。这篇赏析,入情入理,起画龙点睛之用。在此,我建议文友们先认真看完这篇赏析,再看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到时,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 楼 文友: 2014-11-08 18:16:11 也是一个普鲁斯特迷,只是家中所藏是1989年译林七卷本的,不知作者看的是什么出版社的版本。请教。
5 楼 文友: 2014-11-09 22:22:58 问好文友,欣赏佳作! 小儿肠痉挛腹痛难治吗洛阳癫痫病医院小孩跌打损伤用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