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山西旱地生态保护
2020-09-02 06:23:28 菏泽汽车网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山西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成果综述
长期以来,旱地生态系统治理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来自农业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2.5%,主体区域就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 晋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地区。长期以来,该区域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区域内百姓生活环境逐年恶化,生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过去实施的单一保护措施,已无法适应当下生产生活对环境的高要求,怎么能找到更合适的旱地综合生态系统治理方式,对晋西北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等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3年,一项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由国际农发基金(IFDA)执行,在甘肃、宁夏、山西同时开展的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被提出。2016年4月15日,项目竣工。报告显示,项目区内的草场、林地面积等都有显著增加。通过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应用和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项目区不仅实现了减少土地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目标,也为农民的未来做了长远规划。可以说,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为晋西北地区走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五年实施,提升贫困县可持续发展能力 遍地黄土,满山沟壑,干旱频发,这是制约宁武、五寨、岢岚三个县的共同因素,即使背靠芦芽山,面向汾河水,高原旱地还是制约了农业生产,给一方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 省农业厅一项针对宁武、五寨、岢岚3个县16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显示,2011年,160个农户共有耕地1951.7亩,平均每户12.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3%,旱地面积比例高达95.0%。极高比例的旱地面积,致使土地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偏低;为改善生活,当地不得不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使自然环境严重退化;恶化的环境,让不少有能力的农民选择了出走,留下的非老即少,劳动能力偏低,教育和健康都难以保障,而劳动力的缺乏又进一步加深了贫困 怎么改变这种恶性循环? 2003年,我省提出了在宁武、五寨、岢岚3个县实施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并于2006年开始正式着手准备。2009年,该项目得到了GEF的批准,2012年8月28日,项目正式启动,计划实施期五年。 该项目的目标是:缓解由于土地过度使用导致的土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恢复项目区因土地退化受到影响的旱地生态系统连续攻进两球,从贫困根源解决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问题,显著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这个角度出发,项目确定了社区生态修复与替代生计项目、保护区及生态恢复等多个子项目,总投资达954.1万美元。 今年4月,该项目提前竣工。 宁武、岢岚、五寨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对他们来说,借助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主要的诉求。但一个现实是,贫困导致该区域土地退化,推动高品质、现代化农业生产难度很大;相关部门缺乏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战略性规划和可操作计划,区域内整体生态改善耗时长、耗费高;居民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不强,前脚保护后脚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生产力水平和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可供他们选择的替代生计活动不多。这些制约因素长期存在,如何推动项目实施才能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发展目标,成为了关键问题。 为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实施单位和专家编制并实施了项目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计划。该计划从项目区规划、政策研究、能力建设、生态补偿政策等宏观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预评估;从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提出了建设农民协会、开展农民培训、推动替代生计产业发展等具体举措;从提升整个项目区内人员生态保护意识入手,积极开展公共宣传,组织了主题夏令营、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跨部门合作,编制村各类规划,开展种植中药材、沙棘等替代可持续生计活动等方式。该计划作为一种全新的、适用的、理想的方式在项目区内被采纳,使得项目更加有针对性地精准识别、优先开展。并且通过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自然管理框架和系统,对当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6年竣工时,项目区有效完成了实施目标,项目区内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项目竣工,共完成投资299.52万美元,建设人工草场2.2万亩。在项目核心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地面积由5167.4公顷增加到6370.8公顷,蓄积量由73.64万立方米增加到90.13万立方米,褐马鸡的种群数量由建区初的17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2800余只。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为当地农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针对项目区农户的调查也显示,通过实施项目,区域内旱地数量有所减少,耕地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受访群体中,90%以上的农户通过使用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新型肥料等先进技术,耕地单产和总产量得到了提高,收入显著增加。从项目实施前几乎家家都没有、买不起,到如今通过项目实施,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60%的农户有钱修缮房屋,100%的农户拥有了自己的,41.3%的农户有钱送孩子上学,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带来的好处,远不止是山更青、水更绿、植物更多。 多管齐下,打造山西北部璀璨生态明珠 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山西项目区以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区。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系的北段,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此外。区域内有褐马鸡、云杉、华北落叶松等珍稀动植物,景观多样性异常丰富。以芦芽山为中心,项目区辐射至周边宁武、五寨、岢岚3个县的8个乡镇、213个村庄,土地总面积11万公顷。 由于贫困,生产条件落后,芦芽山保护区核心区的农户多年来都以烧柴为主,砍伐活动每年都会破坏足有4公顷的植被和乔木林;为增加收入,当地百姓经常上山挖蘑菇、采药,每采挖1千克药材就要破坏300平方米左右的植被;没钱买牧草,居民就把牲畜赶上山放牧,导致芦芽山亚高山草甸不断退化。 面对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芦芽山保护区的项目管理规划方案怎么做,就显得尤为重要。 芦芽山核心区的方案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主要围绕建立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周边社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以提高保护区自养能力等目标进行。在规划设定时,坚持了保护优先、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分区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科技先导、社区共管等原则,并确定了高山草甸修复、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人工造林、生态移民等具体实施手段。 多管齐下并非是为分摊。 由于芦芽山保护区整个生态系统及植被破坏严重,要想恢复从地貌到植被的各个方面,必须按照破坏的程度分类施策。 在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被恢复治理方面,采取了严格控制放牧、增加防护隔离、封山禁牧等多种方式,恢复草甸面积3万平方米;在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方面,采取了对大面积坡耕地和撂荒地植被恢复的方式,在213个行政村内开展了相关工作;在人工造林方面,选择保护区内500公顷宜林荒山荒地进行人工造林,密度为每亩110株,同时在撂荒地扶持社区居民营造薪炭林,面积达2000公顷;在生态移民方面,对2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27户村民进行异地搬迁,并为区域内居民改造节能炉灶,整修渠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多管齐下的效果,是在保护芦芽山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以一山(芦芽山主峰)、一坪(荷叶坪)、一廊道(空间景观廊道)、五景区为主体的芦芽山生态旅游,经过项目建设后吸引了更多游客,门票和相关服务收入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当地替代生计项目,如野山菌加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在项目实施中纷纷上马,推动当地村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拉动了区域经济的提升。而项目实施中,相关单位对游客进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也有效提高了游客的科学文化素养。在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的打磨下,芦芽山这颗山西北部的璀璨生态明珠再次绽放了光彩。 输造并重,生态补偿提升区域发展能力 由于缺乏资源和经济发展机会,芦芽山及周边地区的贫困状况持续了很多年。过去该区域采取的是缺钱给钱、缺物给物的输血式扶贫方式,既然在政府和百姓需求间寻找到平衡点,又难实现区域内的自我积累和发展。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在对这一地区进行项目规划时,特别提出了输血和造血并重的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一种生态环境保护性措施,是指生态资源利用和受益区给予生态保护者、生态保护区一定经济补偿的做法,其建立目的是在保护与发展并举中突出以人为本,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采取的补偿原则有很多,主要围绕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公众参与,公平补偿的原则,综合利用来自于财政、捐赠资金、社会基金及保护区经济收入等方面的资金,对区域内相关人员进行资金和实物补偿,并且利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产业链构建,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省在实际实施中,采取了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手段,将补偿现金及实物的输血式补偿与政策扶持和针对性投入的造血式补偿结合起来,具体的补偿途径包括:财政补助、征收生态效益税和补偿费、发行国债、捐款和实物援助、生态移民住房安置补偿、退耕禁牧损失补偿、建立替代产业等。 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友好的替代生计补偿是所有补偿手段中最重要的。 为帮助项目区农民由看天种地向提高收益转变,项目区建立了包括种植中药材、食用菌、养殖业、设施农业等多项替代生计补偿项目,并通过组织免费技术培训、帮助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省农业厅提供的项目报告显示,五年间,项目区基于社区的生态规划和修复及替代/可持续生计活动,共完成8个乡镇村级发展环境规划的修订和编制,实施10个村级发展环境规划,11个试点村镇共种植2800亩中草药,种植2500亩当地树种,种植2.25万亩人工牧草,建立了5个农民合作社,培训农民5000人次,培训技术人员450人次。替代生计活动的开展,对于减轻贫困、减轻对周边现有保护区生物多样资源的压力、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使农户在发展生计的同时改善了生存环境。 为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我省积极完善惠农政策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同时,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并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项目区及周边地区进一步放宽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宽了农业资金投入渠道,促进了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从而在推动生态治理的同时,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技能水平。 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竣工后,在晋西北地区推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这种可持续的模式改善发展条件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不少国内外专家的认可。未来如何在我省其他区域的干旱地区也推行这种做法,成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省正在尝试通过整合国内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实现进一步应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下一个五年,将有更多的地区和人民通过这种新的方法受益。
益阳哪里能治疗白癜风3岁儿童拉肚子怎么办
苏州银屑病权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