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之声动十里人高邮三垛方酥一份乡味百年传呢
2021-09-15 08:14:57 菏泽汽车网
“嚼之声动十里人”!高邮“三垛方酥”:一份乡味,百年传承
在高邮,提起民间传统美食“三垛方酥”可谓是家喻户晓。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称赞三垛方酥:“嚼之声动十里人。”2011年,“三垛方酥”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非遗,传承文化。我们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三垛方酥”和它的制作技艺传承人邵鹤。
上午八点刚过,市民梅姨就带着两岁的孙子来购买大方酥。她要一次买50个,寄给远在赣州工作的女儿。梅姨说,女儿从小就喜欢吃这个大方酥,她那会儿上学回来,就买几个在家里给她吃。现在买这么多是因为那边人都喜欢吃,说口感挺好。
说起大方酥,年过半百的梅姨感慨,这是从她记事起就一直没离开过的美味。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拿大方酥哄他们,吃到大方酥他们就很听话。她在厂里上班,界首有人过来带茶干给他们,她就回三垛特产大方酥给人家。
大方酥外观呈正方形,平底,上面隆起,密敷芝麻,口感脆酥,风味独特。方酥不含水,不渗油,不变形,不散碎,耐存放。如今,申遗成功的大方酥已经成为三垛镇的一张名片,邵记方酥则是这张名片上一个闪亮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三垛邵记方酥好吃。
邵鹤,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垛方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73岁的老邵和大方酥已经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每天上午,一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大方酥出炉后,顾不上和老客们寒暄,他就和儿子邵国春忙活了起来。
而Photobucket、北京脑瘫医院北京Go肾盂肾炎患者饮食ogle旗下YouTube等站则通过提供相应程序代码 擀面是个体力活,现在一般由邵国春做。面团是前一天发酵好的,反复揉搓成条状,再分出等量的份额。大方酥的馅较为讲究,由陈皮、金橘饼、桂花、果料等搅拌而成。馅包入皮面并撒上面粉后,要用擀杖穿心滚捶,反复舒卷折叠32层。
芝麻敷好后,要用手来回摩挲轻抹,做到密实而不脱落。手工活完成后,这些半成品的大方酥都被放进电炉里。邵国春介绍,大方酥要过一夜才能出炉,方酥的酥脆就是火候上的把控,这是最关键也是他们不外传的秘密。
看着电炉里烘制的一块块方酥,邵鹤的思绪回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二十岁的他进入三垛食品厂当学徒。
当时,掌握大方酥制作技艺的师傅并不多,学艺无门的邵鹤只能“偷师”白天,他在帮师傅们打下手时,细心观察每个制作环节、流程;晚上回到家里,自己在灯下反复揣摩试验。邵鹤介绍,他试验了最少有30回,都没有成功,他就再观察、再实践。
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自学、仔细琢磨后,邵鹤终于能够独立做出口味醇正的“三垛方酥”了。1979年改革开放,1983年邵鹤开始一边上班,一边回家制作大方酥,补贴家用。
那时候,年轻的邵鹤第一次动了改进大方酥的念头。凭着一股钻劲,他改进的大方酥在口感上远胜从前。邵鹤介绍,要让人吃的有香头,就跟烧菜要加味精一样,必须得加调料。当然他们加的不是味精,而是加麻屑、陈皮、金橘,再加点麻油。先给周围人试吃一下,口感好了,就按照这个方法来做。如果大家说口感不好,那就继续改进。那个时候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很低,他们一天做四五十个,却只能卖出去二三十个。
精心改良的大方酥,虽然没有带来可观的利润,但邵鹤没有轻言放弃。他对大方酥的这份热爱,也感染着儿子邵国春。20年前,邵国春下岗后,决定好好的和父亲学做大方酥。
父子俩用勤劳的双手,坚守着传统的技艺。时光变迁,他们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2007年之前,他们每天维持在每天制作消售大方酥个之间;到了2007年,消费者每天购买的大方酥大概可以达到个;现在每天的量,则可以达到之间。
销量在上升,但邵鹤和邵春国还在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改进制作技艺。邵春国介绍,以前的方酥都是放在老式的炉子里,方酥用手贴,手容易被烫伤。原来烧的是木炭,卫生也不是太好。后来 想办法改进,用电炉烤制,既安全又卫生。
这几年,为了顺应食客口味和习惯的变化,邵家父子新推出了无糖味、麻油味、咸味和甜味四种口味,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大方酥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有顾客表示,吃了几十年的方酥,一直是小时候的味道,还越吃越好吃。
邵国春说,如今儿子大学毕业,虽然还没有参与到大方酥的制作中,但在这一块也帮了不少忙,、络都由他来帮忙营销。邵鹤说,希望大方酥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祖孙三代传承下去。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大方
一般释义:1.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2.做事或办事不小气;3.衣服穿着;4.慷慨,善于将东西转赠给他人。
广州治疗宫颈糜烂费用吃什么对伤口愈合好的快
宿迁白癜风哪里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