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在陶潜的这一阕饮酒诗中
2020-07-12 13:50:53 菏泽汽车网
摘要:让我们在陶潜的这一阕《饮酒》诗中,将心放在云水里洗涤,清修出一颗清透的禅心;在内心的桃花源里结庐,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饮 酒》
最早认识陶渊明,是源于他的《桃花源记》。那时才十二三岁,可陶渊明笔下那条通往桃花源的小径上,缤纷的落英,一直缤纷在我心里,许多年都不曾散去。我知道,一千多年来,许多人和我一样,一直向往着这样的地方,也都在用心地寻找它。长大后,读了陶渊明的这首《饮酒》,终于明白,桃花源原来就在我的心里。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 ?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不可能脱离人群,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世间的纷繁杂尘,红尘烟火的熏扰,使人睁不开眼睛。有多少无奈,多少辛酸,多少徘徊,只得在人生的路口茫然随波逐流。我们追求心灵的净土,向往灵魂的自由,可世间并没有真正的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是他的一个理想,也是许许多多人的理想。大隐于市,小隐于野。佛曰:相由心生。心中有佛,万物皆是佛;内心世界纯净,万物皆纯净。我们只有在内心世界里修篱种菊,才能寻得云水世界里的一剪清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是陶渊明内心情致的物象。他身处乱世,如菊傲霜雪一样,不肯陷入黑暗的官场,他宁可饿死也不愿向权贵摧眉折腰。他在自己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在偶然的抬头之间,就可以看见门前云烟缭绕的庐山。
庐山多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云雾缭绕。险峻与柔丽相济,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以“雄”、“奇”、“险”、“秀 ”闻名于世。“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人与自然已浑然相溶在一起。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清晨,云霞似锦,朝阳睁着惺忪的睡眼,趴在庐山峰顶。山间,云烟缭绕,清晨的露珠凝聚草尖柳梢,滴落甘甜。诗人的草庐建在庐山脚下,篱落疏疏一径深,一丛丛菊花将头伸出篱笆,犹带彤霞晓露痕。一群飞鸟,飞出丛林,叽叽喳喳,停留在草庐的屋顶,篱笆间。
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随着他的还有一群群山间飞鸟。累了,听鸟鸣涧;渴了,喝几口山泉;饿了,吃几个山果。夕阳归山,倦鸟归巢,诗人扛着锄头,沐着晚间露水,一路唱着牧歌回到草庐。“无丝竹之乱耳,而案牍之劳形。”这里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官场的黑暗,远离党争的倾轧。在这里,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回到了人性的本真——朴素、天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的滋味,是妙处难与君言。诗人在物我两忘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愿望。东晋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仅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
在读完陶渊明的生平时,内心就已为他辛酸不已。古来隐者不绝,有人隐于野是为了等待明主;而陶渊明隐于野是情非得已,他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却报国无门。官场的黑暗、倾轧,士族门第观念的歧视,让他不堪忍受。他不甘同流合污,不甘在此中沉沦,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所以,陶渊明的隐世,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无言的反抗。个中有多少辛酸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只能浅吟低唱一阕“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他对世事仍不能忘怀。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唐朝的王维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更把陶渊明视为知己。
当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 在衰病的晚年,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也是延续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德,和宁折不愿弯的气节。
历史总成螺旋式上升发展,哪朝哪代的士子,都会不同程度上遇到陶渊明这样的人生际遇。重要的是,在浑浊的尘世里,一颗心能不被世俗污染,能保留人性的质朴和纯真。
让我们在陶潜的这一阕《饮酒》诗中,将心放在云水里洗涤,清修出一颗清透的禅心;在内心的桃花源里结庐,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共 256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修炼精神世界的人这样说:“天下本无佛,人人皆是佛。”是呀,静心,修心,就能看到光明的一面,闲中求乐最重要的是不自找烦恼;其次有超脱感,人类总有许多不如意的事,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看不惯的事情很多,对此应当尽量超脱,过去的无法挽回。社会有它发展的必然趋势,眼光放远些,心情自然会开朗起来。要学会随和,遇事不强求。豁达、开朗、舒畅的心情,这既靠社会家庭提供,也要靠自身调解。此文很好的解读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诗的意义所在。只有修身养性,才会修得一份禅心。才会活出光彩的人生!文章作者博学多才,文笔细腻!倾情推荐共赏!感谢您赐稿墨香,期待您更多的佳作!【:麦瑞】 【江山部·精品推荐1 08 100 0】
1楼文友:- 0 16:16:47 欣赏老师佳作!您真是博学多才!麦瑞学习了!这是一篇令人深思的美文!倾情推荐!
回复1楼文友:- 0 20:05: 5 谢谢麦瑞倾力为拉萨,辛苦了,祝安!
回复2楼文友:- 0 20:06:22 谢谢肖吟到访点评,过奖了,祝安!
楼文友:- 0 21:14:08 欣赏拉萨赏析美文,领教了,谢谢! 人生在于悟,活到老,悟到老
回复 楼文友:- 1 10: 4:25 谢谢空悟到访点评,感谢鼓励,祝秋安!
4楼文友:- 1 08:49:07 让我们在陶潜的这一阕《饮酒》诗中,将心放在云水里洗涤,清修出一颗清透的禅心;在内心的桃花源里结庐,然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欣赏问好!
回复4楼文友:- 1 10: 5:01 感谢文友潮仙一路关注,祝秋安!
5楼文友:- 1 12:46:11 祝贺拉萨再摘一精,墨香有你更精彩!
灰指甲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灰指甲初期
灰指甲初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