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情

读论语感受太多

2020-02-01 19:03:00  菏泽汽车网

读《论语》感受太多,可要写又觉得很难,一方面是自己的领悟力太浅,另一方面写的人太多,再加上那么多研读《论语》的学者,自己的一知半解难免会贻笑大方。然而不写,又如骨鲠在喉,姑且粗浅谈之,以为浅薄者不妨一笑置之,如有雷同也纯属偶然。

(一)——学习的三种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这段话,人们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一句话一个意思,有人认为这三句话是有连贯性的。我想,既然把这段话放在了首位,它一定具有总论的作用,就像文章的总起段一样,可以统领下文。那么,这三句又有怎样的连贯性呢?我认为它写出了学习(指学说或道理)的三种境界:立己、达人、修身。
第一种境界是指学习不仅让自己的内心感到愉悦,同时希望自己能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然后去实现报国平天下的志向。这种理想也符合儒家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仁政”而奔波。所以,在这个阶段,学习绝不是只为自己,立己是为了达人。
第二种境界是用自己的学说来影响他人,或者说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你影响的人首先是身边的人。大家信服你,和你一起探讨学问。你的影响将逐渐向四方波及,远方的人也知道了你,于是不远万里来向你请教或者相互切磋。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这里的朋友绝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相信你的学说的志同道合的人。(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牵强附会,但我想,朋友为什么是从远方来而不是从近处来呢?难道身边没有朋友吗?唯一的解释就是影响力已经达到了远方。)
第三种境界是在理想受到了现实的打击之后退而求其次。比如说孔子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很多志士仁人也是报国无门。别说是治平天下了,有时就连周围的人也不理解你。你的学说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不可与言已不能再与之言。在这个时候,是去适应社会,还是保持自身的清高呢?儒家已经给了答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不生气,不恼怒,不放弃,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态,依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让自己置身于世俗之外,去过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这三种境界是相互联系的,学是为了用,如果不能用之于他人就用之于自己。他人相信你,这是一种至高的快乐;他人不相信你,你却不改初衷。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学说并追求至高之道方是君子所为。而纵观整部论语,贯穿的不就是这种思想吗?

(二)——颜回的乐与贤。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对这段话,于丹说:“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不能忍受,而颜回却不改其乐呢?因为常人追求的是物质享受,“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如果没有精神的寄托必然会被物欲所累。而颜回追求的是心灵愉悦,是至圣之道。他在完善自己的学问与道德中享受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聆听孔子这样的圣人的教诲,追随在老师身边,其乐无穷。
我常想,如果我也有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慈祥和蔼的长者为师,我也愿意去追随他。但是现实中没有,我只能在先贤大师们留下的典籍中愉悦身心了。
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人之首。孔子对他多次高度评价。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敬仰。走近颜回,我愈来愈感到他人格的伟大!
一,勤奋好学。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认为只有颜回一人好学,特别赞美了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那么,颜回的好学又表现在哪儿呢?首先是他认真听取老师的教诲。他不事张扬,在老师面前像是很愚笨,其实是谦恭有礼的表现。对老师的讲解他总能“默而识之”。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对于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向老师请教。他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但他还不明白,就继续追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听后谦虚地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不仅认真听讲,不懂就问,而且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正因为他能“学而不厌”,所以才能“闻一知十”。
二,不慕名利。
颜回醉心于圣贤道德的学习,视名利如粪土。他虽然家境贫寒,却能安贫乐道,“不改其乐”。据说,有一次孔子试探他,在他必经之路上放了一锭金,上书:“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看到后,又补写道:“外财不发命穷人。”把金放回原处。
有一天,孔子问他,别人都去做官,你家中贫穷,怎么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呢?
颜回答道:“学生有些薄田,吃用已经够了;跟从老师学到道德学问,我就很快乐,何必去做官呢?”
做官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以颜回之才,再加上孔子和众同学的举荐,做官并不难。但颜回追求的不是外在的显赫,而是内心的富足。而当今之人,不知有多少人为求官不择手段啊!和颜回相比,这些“斗筲之人”真是“何足算也”。
三,信仰坚定。
颜回自从跟随孔子求学,对老师的学说敬仰有加,他曾慨叹说:“仰夫子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当孔子和弟子们在陈蔡之间受困时,不少弟子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颜回依然坚定地说,老师的学问很深,一般人不了解。这不是老师的错,这正是那些人的耻辱。在困境之中,他力排众议,坚定地维护老师的理论,既让同学们消除了疑虑,又安慰了老师那饱经沧桑的心。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信仰而不改初衷啊!无数的革命烈士都是真理的捍卫者。但也有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改弦易辙,甚至投敌变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者毕竟太少了!
两千多年之后,颜回的贤能依然在激励着我们。只是,我们又如何能学到他的十分之一呢?“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三)——心灵的沐浴与传承。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曾皙著名的一段话。于丹对此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她特别强调曾皙的理想是向内的,他关注的是心灵的快乐。而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理想都是向外的,都想在某一职业上做出成就。当然,职业理想也并非错误,但理想的起点应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让万物各得其所。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的眼光更多的是投向外部,向往房子、车子、位子、票子等,而很少关注心灵。俗世的尘垢早已玷污了曾经纯净的心灵,那么更需要到大自然中沐浴身心。在春天的阳光里,万物复苏,蓬勃向上,此时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再领着几个儿童,一起去河水里洗洗澡,在高台上吹吹风,随意唱唱歌……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此时,心灵不再为尘世所累,就像童年的天空,童年的向往一样,让生命回到最初的起点。
当心灵充盈完满之后,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也一定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无论是高贵还是卑微,我们都会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因为外在的一切不是我们的追求,那不过是生存的一种需要而已。你把这种需要降得越低,就越容易知足常乐。
那么,沐浴心灵的方式有哪些呢?一是像曾皙这样接受自然的洗礼,二是像颜回那样追求圣贤之道。
这段话,还提到了“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是什么意思呢?于丹没有讲。我想,“冠者五六人”包含的意思是“己欲达而达人”,让朋友们也和自己一样接受自然的熏陶,享受心灵的快乐。而“童子六七人”则是对这种快乐的传承,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大自然沐浴身心,不仅让他们纯真的童心体验到幸福,而且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让美好的景,美好的事陶冶性情,为人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有过多少这样的经历呢?我们还能领着孩子们到自然中去沐浴吗?尽管我教了这么多年学,但和学生们一起去田野的机会却极少极少,以后更难以再有。我对于这种幸福的教育只停留在了教室里,在空洞的讲解中。这是谁的错呢?是谁让小小的儿童过早地背上了功利的包袱,而错过了春天的阳光呢?
重温曾皙的话,孔子的喟叹悠然飘来:“吾与点也!”一种温暖穿越时空而来,它似乎要冲散千年的尘埃,直抵心灵——“吾与点也!”

(四)——思不出其位。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读了这样的句子,我想,我是不是常常越位呢?比如说,我又不是校长,却时常替学校操心,有时还出力不讨好。按孔子的教诲,管好自己的班就行了,不必去想去做多余的事。
有些老师虽然没读《论语》,但却做得很好:只干份内的事。比如,校长让他为学校办点事。他会说:“这不是我该干的。”或者说:“让我干,给我什么好处啊?”
是“出其位”好,还是“不出其位”好呢?
领导有时会说:老师不要光教学,学校的一切事你都该做。或者说:如果你有好的建议可以给领导提。不过,有时又会这样说:你是老师,教好你的班就行了,不该你管的别多管。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等。这真让老师无所适从了。
其实,何止老师,思出其位的还少吗?
比如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你们又不是皇帝,何必去想收复中原的大事呢?结果,中原没有收复,自己要么被闲置,要么被杀害。
不在其位,为什么要谋其政?后人美其名曰“爱国”,似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
突然想起了曹刿,竟然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虽然成功指挥了长勺之战,但他的“进球”是不算数的,裁判早该判他“越位”了。
在其位的都不能远谋吗?谁能说清呢?如果能远谋,又何必再用曹刿这样的平民。如果不能远谋,又何必赖在那个位上呢?
又想起了李左车,他和曹刿一样,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可惜赵王不听他的,结果成就了韩信。提建议有时会自讨没趣的。
那么,还是按孔子的教导去做吧,至少对自己有好处。
只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是否真的做到“不出其位,不谋其政”了呢?
当陈成子弑简公之后,已经不在其位的老夫子,竟然沐浴而朝,并请求哀公讨伐他。哀公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让他“告夫三子!”孔子又去请求三子,结果是“不可”。对于每一次的碰壁,他都自我安慰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只是,你现在还是“大夫”吗?即使是,出兵讨伐这样的事又岂能是大夫该管的?老夫子也太“越位”了。
更何况,作为一个不在其位的人,竟然还想着“治国平天下”,是否更不自量力呢?周游列国的结果是什么呢?处处碰壁而已!

(五)——人生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虽然,孔子把三戒分成了人生的三个阶段,不过,他老人家的意思恐怕是不论哪一个阶段都要戒色,戒斗,戒得,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回想自己年少时,对“色”谈不上戒,那时还太封建,更何况我也没有吸引女孩之处,想“色”也“色”不成啊!倒是幻想在出门的路上有一场邂逅,只是这种幻想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后来,连这幻想也没有了。
在青年时代,我却未能戒斗。从二十多岁时就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这里面有村官,有镇官,有法官也有教育上的官。历时最长的就有两年多。旷日持久的鏖战令我身心俱疲。我是好战分子吗?其实我只想清静,每一次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就像中国的抗战,人家打过来了,你能束手待毙吗?好在斗争都已结束,只愿以后的日子风平浪静。
人到中年,血气既衰,还想再得什么呢?放下该放下的,重拾该拾起的。鲜花与掌声不属于我。我只想一边行走一边撒下花种。如果香气不能愉悦他人,至少能愉悦自己。
让孔子的三戒伴我前行吧——戒色、戒斗、戒得。
只是戒色并非不色,色在情人之恋;戒斗并非不斗,斗在维护尊严;戒得并非不得,得在寸心之间……

(六)——父母在,不远游。
中国人是很重视“孝”的。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应该竭尽全力。《千字文》中说“孝当竭力”,也是从这儿来的吧。

共 6 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论语》蕴含着朴素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堪称中国人的圣经。一个人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必须不断的增进知识和技能,而通向这一目标的道路唯有学习、摸索。《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博大深邃的治国安邦之道、治学育人之道、仁爱治世之道、学习智慧之道、诚信忠恕之道、做人处事之道、人生理想之道、君子交友之道、通权达变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等包罗其中。《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其实,君子与小人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向前一步是君子,退后一步是小人。做君子并不难,只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就行了,难的是我们是否有一日三省吾身的精神,用君子的标准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圣人思想的河水流过来了,我很想逆流而上,去追溯它的渊源,只是我没有那种力量去穿越千年的深邃。那就让我顺流而下吧,我不期望它最终会流向大海,只希望在穿过森林,漫过荒原,渗过沙漠之后,汇成一片静静的湖,我愿意和绿草,树木、白云、蓝天一起融汇在清澈的湖水里。文章简洁自然,结构清晰,体现出作者优秀的文字驾驭能力。推荐欣赏!【编辑:平凡的世界】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1090022】
1 楼 文友: 2014-01-08 10:4 :19 问好作者,写作快乐!
2 楼 文友: 2014-01-08 10:44:09 腊八来到,幸福 八 你宠幸,快乐 八 你逗乐,健康 八 你依偎,平安 八 你保佑,朋友 八 你祝福:祝腊八节快乐!
 楼 文友: 2014-01-08 10:45:08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平安,生活充实饱满,事业步步高升,心情阳光灿烂,财运滚滚而来,家庭美满幸福,新年开心快乐!
4 楼 文友: 2014-01-09 20:16: 2 来看看文友,欣赏美文!祝你在杨柳开心!血管性痴呆治初期
新疆牛皮癣专科医院
江门治疗白癜风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