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情

p权力殿堂论政正酣

2020-03-29 23:16:33  菏泽汽车网

权力殿堂论政正酣, 网上两会 如火如荼,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意力量的崛起,正在深刻改变着两会政治生态。而会场内外的议政互动效应,亦已成为推动议政改革的巨大动力。

微博民主的兴起

既是一场政治集会,也是一场民意狂欢,这是近年来两会政治的独特景观。公共媒体在承担政治宣传的同时,开始成为汇集、沟通民意的平台。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等媒体 新贵 无疑更能承载民意。2009年的统计表明,我国已有 .84亿网民,手机用户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81亿。这些迅猛扩张的数据,奠定了草根民意舆论场的基础。

历年两会, 向总理报民生 热点调查 之类的网上活动都是最大的焦点。其实就民主议政机制而言,更应重视的是议政者的 触网 程度,因为网络民意终究要依靠议政者带入议政场内,经由制度化途径整合成公共诉求。一些议政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其典型是较早投身网络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和叶青。周代表近几年提交的上百件议案和建议,许多来自网友启发。而叶代表开设四年、发帖频繁的个人博客,已成为公信力极高的民意平台。

有观察表明,与历年两会相比,今年是代表委员触网最深、吸收网络民意最多的一年。除了开设个人博客等手段外,最大亮点莫过于 微博 的出现。所谓 微博 ,是指微型博客。通过电脑或手机发布不超过140个字的帖子,还可以发起或参与话题讨论,其平民性、即时性、原创性,进一步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门槛。

基于这些特点,被网民昵称为 织围脖 的微博虽然去年才刚刚兴起,却在今年两会迅速受到追捧。除了媒体和网民利用微博快捷报道新闻、表达诉求外,代表委员微博也是风起云涌。 围脖 从地方两会一路 织 到全国两会,仅在某知名门户网站的微博平台,就有47位代表委员开通了微博专栏。

借由微博,一些议政者发出了征集民意的邀约,收获颇丰,而微博更为便利的沟通功能,又使议政者能够与网民轻松交流甚至亲密聊天,大大拉近了情感距离。无论是表达还是采集民意,微博民主的兴起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不过,作为一种新生网络工具,微博的民主参与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很难想象,不足140字的容量能够真正表达有建设性的意见,倒是不乏围绕房价、教育等民生问题的情绪化牢骚。与较为成熟的个人博客等网络议政方式相比,微博要真正做到 微言大义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最为关键的并不是技术层面的不足,而是意识层面的偏差。微博也好,个人博客等其它网络工具也好,议政者究竟是将其视为真诚采集民意的工具,还是只为一时之需,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有人质疑说,个别代表、委员的微博名不符实,形式上是 汇集民意 ,却只顾自说自话,根本不理会网民表达。

其实,前些年已经兴起的议政者开设个人博客热,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一些代表委员往往在两会召开前夕才匆匆忙忙注册一个实名博客,冠以 某某代表博客 某某委员博客 ,挂上一则 征集民意 的告示,再贴上一两篇议论民生问题的帖子。一旦两会结束,其博客就开始撂荒,不再更新,也不再与民意碰撞,真正能像叶青代表那样长年坚持的极为稀少。

尽管如此,包括个人博客、微博等在内的互联网民主的兴起,改变了两会政治生态却是不争的事实。会场议政与 网上两会 并驾齐驱,已经成为近年来两会的基本形态。经由网络,一个更为自由地表达民意、更为便捷地采集民意的空间得以形成。并且可以预期的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公民政治参与和议政方式改革,将是未来政治改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可行路径之一。

压力与动力

如果说,历年两会期间的民意更多体现于民生问题的诉求,那么今年两会期间,民意也开始频频追问议政水平、议政质量等深层次问题。这样的变化证明,一些势在必行的议政改革已经被民意之手推到了改革的前夜。 对于仗义执言、尽心尽责的议政者,民众决不吝惜掌声和敬意;对于违逆民意、 雷案 迭出的议政者,民众决不顾忌嘲讽和挖苦。纵观历次两会,议政者群体从未如今年这般接受民意的审视和评判,对于那些陷入 口水漩涡 板砖包围 的议政者而言,今年两会是一次并不愉快甚至 痛苦 的经历,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放眼几年前,这样的景象还是不可想象的。多年来,代表委员虽然理论上由民众选举、推举产生,但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语境中,民众却更多将其视为高于自己的 权力者 ,轻易不敢臧否。好在政治开放和公民意识的递进,逐年打破了这种不正常的敬畏心态,议政者的理念、素质、立场等等,开始日益受到民众的拷问,尤在今年两会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这一趋势意味着,议政者已经进入了 代表委员越来越不好当 的 艰难时代 。

除了对议政者议政能力的检验,今年的民意追问还指向了两会议政质量、议政效果等更为深层的问题。

两会召开后能否取得令民众满意的政治效应?这一设问关涉民主政治的质量。因为说到底,两会作为国家最大规模、耗费一定财力的政治集会,必须考虑民主成本与民主效果的投入产出。

今年两会期间,有媒体民意调查表明,部分民众存在着 不关心 或 不太关注 两会的心态,主要原因就是两会 不能解决 或 基本不能解决 实际问题。两会期间还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插曲,政协耗资千万、为每位委员配备了一个笔记本电脑,且会后无需归还。这一举动引发了相当的舆论非议,一位网民的质疑颇具代表性:一些不合格的委员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贡献,与其将电脑发给他们,还不如捐给贫困地区学校。

这样的坊间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当住房、教改、医保等等年年成为两会焦点议题却未有根本改观,当公车改革、官员财产公示、财政预算监督等等年年成为两会重大诉求却推进迟缓,人们难免对两会实效产生怀疑。尽管其中也不乏不够理性的情绪,但从前些年只是局限于交通堵塞之类的浅层次抱怨转向追问两会 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上也体现了公民民主意识的进步、反映了提升两会政治质量的迫切心理。

两会能否取得实效?需要在两会制度方面作出重大改革。比如,为了消解许多议政者 提交议案、提案后就再无下文 的抱怨,急需建构完善的议案、提案、建议督办制度。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积极信号,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两会结束后都会遴选出一些重点议案和建议跟踪督办,解决了一些民生问题。但是这种 选择性督办 ,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督办乏力的现状;再比如,为了消除 开会开会,开完就了 的弊端,应当尽快建立起常态性的代表委员履职机制,对行政和司法公权从 两会监督 延伸至 日常监督 ,使两会期间所达成的民生诉求和重大决策,真正变为取信于民的后续效应。

与此同时,对于两会效应的评判和督促,不能仅仅依赖于体制内的意识自觉,更应引入 民意 这一外部力量。目前至少可以考虑两项改革。其一,建立两会后的代表、委员述职制度。两会结束后,由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本省选举、推举机关乃至更大范围的公民代表群体述职,汇报其在两会上的履职情况,以接受监督;其二,建立社会化的两会政治效果评价机制,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全面公开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建议,并随时公布相关部门的办理情况,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如此,才能使 民意 持续、长久地介入公共政治,最大限度地实现和放大 两会效应 。

今年两会所迸发的民意力量,是改善两会议政实践的宝贵政治资源。质疑议政素质也好,追问议政效果也罢,民意既是政治压力,也是推动议政改革的政治动力。如果能加以珍惜和借力,或许我们有一天可以说 自2010年两会起,一个新的议政时代开始了。

宝宝不消化吃什么

怎么判断孩子积食

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

孩子积食吃什么好呢
用什么药治疗口腔溃疡好呢
廊坊癫痫病专科医院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