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入侵内地
2020-07-04 03:22:03 菏泽汽车网
港台文学“入侵”内地,其实来得顺理成章。一方面是香港地区文化氛围的持续冷淡、台湾文创产业的饱和,文化人继续另觅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地存在城市文学的真空,发达地区的白领们又对城市读物有着如饥似渴的需求。港台文学这次来得恰到好处。
美文和眷村文化都很有爱
“内地读者对港台文化、历史和港台文学写作的方式都表现出一种饥渴的需求。”梁文道认为,从写作方式的层面上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后,内地的文学越来越倾向于现实主义写作,忽略了“美文”的创作,而这一条文学道路却在港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越走越宽。无论蒋勋、张大春,还是朱天心朱天文姐妹都持续了这样的写作风格,“内地读者对这样的文字感觉是新鲜的,是久违的”,梁文道的观点也得到了舒国治作品责编、广西师大出版社青年艺文馆主编杨静武的印证,“内地还没有作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在文化方面,此前因为历史原因,港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的文化对内地读者来说,一直是个盲区。近几年,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在出版界比较禁忌的一些话题被慢慢放宽,其中台湾的眷村文化就是典型例子,1949年之后,从大陆退到台湾的军政公教人员被统一安置在眷村,逐渐在台湾形成了眷村文化。从话剧《宝岛一村》到张大春、朱天心朱天文姐妹,再到齐邦媛的《巨流河》,都和眷村文化脱不了关系。对于大陆读者来说,眷村文化既新鲜,又因为同根同宗而显得亲切,因此很容易被接受。
其实,无论是张大春,还是朱天心、朱天文,都在台湾地区走红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李敖、柏杨之后,大陆的文坛也好读者也好,对港台中生代作家很陌生,这两年其实是在补课,一下子吸收了二三十年的精华。”文学评论家夏烈说。
内地城市白领阅读饥渴严重
这几年,香港地区的文化氛围未见好转,台湾地区的文创产业又趋于饱和,内地的许多地方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却在持续鼓励文创产业发展,港台和内地在文化生态上的变化也为港台文学走红内地提供了条件。梁文道在内地图书市场的走红就缘于他的主动出击。2008年,梁文道在《明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最后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的文章,指出香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漠视、香港人对人文艺术的冷淡,都促使他愈发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地,因为那里有更良好的创意环境,理性的观念可以受到尊重。梁更在结尾提出,“我们‘最后一代香港文化人’可以做的,就是走出香港。”梁文道的战略转移果然在第二年就见到成效,这位对西方文化现象颇为熟悉的香港文化人,以不同的视角来剖析内地文化事件,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正是《常识》等书风靡内地的主要原因。
梁文道的这篇文章当年曾招来香港文化圈的猛烈批评,时至今日,连当年数落过他的马家辉也开始放弃繁体版图书,直接出版《明暗》和《日月》两部简体版影评集。香港导演彭浩翔也选择了将自己的办公室移至北京,以作家和导演的双重身份寻求发展。
因为对文创产业的重视,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内地培养起来的一批城市白领读者成为港台文学的最好承接者,“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大陆一直缺乏真正的城市文学,台湾这批中生代作家的创作高峰期,正好赶上了台湾经济起飞、城市化进程进行的时间段,他们的作品很容易被大陆的城市白领读者所接受。”夏烈分析说。而香港方面,像欧阳应霁这样在设计、广告、创意、旅行等多个领域跨界的作家,也贴合了城市白领的轻阅读需要,填补了一块市场空白。
(编辑:郭婧涵)
月经量少吃什么药山西十佳牛皮癣医院汉森四磨汤口服液价格九个月宝宝肚子胀气怎么办两岁宝宝肚子胀
两岁宝宝胀气怎么办快速解决
- 上一篇:刚怀孕可以走很多路吗
- 下一篇:手机电池添加超小黄铁矿量子点充电仅需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