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贮木场变迁讴歌国有林区的火热年代鼓励
2021-03-24 07:12:17 菏泽汽车网
东方红林业局贮木场,响当当的亚洲第一大贮木场。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每年存储木材几百万立方米,通过铁路专用线运往各地支援祖国建设。林区人引以自豪的,从这里运出的红松木建成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特别是2014年4月起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采,木材产量锐减。如今,高高林立的龙门吊、如山峦起伏的楞垛、战风雪斗严寒大干冬运的火热劳动场面,已封存在林区人的记忆中。
贮木场每年为国家输送65万立方木材
一五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黑龙江林区作为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开始进行林业基本建设。制定木材生产任务,向每个林业局“伸手”要产量,承担主伐林场的原条进场检斤到卸、造、选、归、装各道工序生产的贮木场应运而生。 图:贮木场职工进行木材检验
东方红林业局地处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江畔的完达山林区,施业区面积58万公顷,坐拥浩瀚的林海。1965年,东方红贮木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地那么大,被人们称为“亚洲第一”。上世纪八十年代,贮木场的发展最为繁盛,在册职工三千多人,期间,每年可为国家输送65万立方米的木材。
与汗水的交融,轰鸣声与呐喊声的交叉,贮木场里的兴衰与转型发展,记录了龙江森工响应国家号召、支援经济建设中最浓重的一笔。
贮木场运出的木材建成了毛主席纪念堂
现任贮木场党支部书记的刘子林是在林业局局址长大的,父母都是林业职工。小的时候,家里虽然离贮木场很近,但诺大的贮木场却被父母要求禁止进入的。
让刘子林记忆最深的是,每到了冬天的晚上,局址里都是漆黑一片,挨家挨户早早地回到家取暖、休息。可即使到了后半夜,贮木场那头都是通明一片。
“贮木场里的工人都穿着统一发的羊皮大衣,各个昂头挺胸,朝气蓬勃。”正如刘子林所说,当时林区的年轻人都渴望成为贮木场工人。
现在成品材有涨价1978年,现任贮木场生产副场长的杨树林成了贮木场的职工,当时年仅15岁。
“第一次进去就吓坏了,太壮观了。每个人戴的帽子上都有探照灯,本来就很明亮的贮木场更亮了。大家井然有序地干着手里的活,虽然已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大伙却干得热火朝天。”杨树林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走进贮木场时的画面。
在促生产、搞建设的年代,哪里的动静大、哪里的劳动场面热烈,就意味着,这里的生产红红火火。东方红贮木场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大户”,建设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用的都是东方红输送出去的红松木,这让林区人引以为傲。
原木在贮木场工人手中化为不朽
“有的垛能有12米高。”当上了贮木场工人,杨树林眼里看到最多的就是木头——贮木场的木材,都是一排排、一垛垛的,规格不等,长短不一。
“和现在的木头相比,当时的木头粗,红松的直径能达到1.5米。有一天晚上,我们正要锯一块红松木,却从里边掉出来3个正冬眠的熊瞎子。”杨树林回忆。
从深山里采回的原木,大多是百年以上的树木,长十五米到二十米,通过小火车运到贮木场,工人们再按照树种、材种给他们分楞,一个树种“站一队”。
“龙吊架”的钢丝绳将原木吊到截材大平台上,由工人为检尺,工人拿着“人字尺”量检时前后转着走,一步一米,几米一划杠。随后,就有工人拿着搬钩、卡钩、长刨钩跟着,随时搬滚着“圆条”,配合检尺。这程序一过,工人手持油锯、电锯上前,随着哒哒哒哒,吱吱吱吱的锯响声,锯末子飞溅,松香味儿飘香。不多时,一根根长长的落叶松,就被截成两米、三米、五米的木头了。工人再用搬钩,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归类码好,一垛垛地排列在那里。
树木,在林区职工的手中化为了不朽。在火热的年代里,贮木场见证了远在大山深处的森工人,为了支援国家建设生产木材挥洒的 与汗水,一列列森林小火车满载木材,运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贮木场是一首永恒的“青春之歌”
东
1.凡是本原创的报道,均会注明来源“中国木业信息”,欢迎各媒体站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木业信息。
2.凡是我方站转载的,均会注明来源,旨在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发邮件到woodinfo@,我方1个工作日会做删除处理。
合肥治疗男性功能障碍哪家好西安治疗阴道炎费用多少钱
重庆宫颈糜烂
- 上一篇:港人来深买家居蔚然成风.蹭飞
- 下一篇:湖北红木家具年消费翻番达亿.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