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产业瓶颈中国需要向机器人行业巨头学些区域
2020-05-15 01:02:55 菏泽汽车网
201 年,我国工业用购买量再上新台阶,超过 .6万台,首次并且以 大比分 超过素有 机器人王国 之称的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目前世界平均密度为每万名员工拥有55台,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仅为每万名员工2 台,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工业将是一个天量级的市场。东莞市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人价格下降等因素,预计未来1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7200亿元至18000亿元。
国产机器人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统计显示,201 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 万7千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国产机器人与发达国家机器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以前只能进口机器人,我们照猫画虎开始探索,但产品的质量和寿命上不去,国际品牌知名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如何突破核心零部件缺失之困
市场的热捧难掩国内企业的尴尬。从201 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情况看,跨国公司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全年销量达2.7万台,占总销售量的74%。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机器人核心技术缺失。据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等4个部分,这4部分分别占总成本的22%、24%、 6%、12%。现在来说,全球90%以上的精密减速器都是来自于日本的帝人、Harmonic两家公司。而在我国,60%左右的伺服电机完全依靠国外进口,尤其是精度非常高的伺服电机,核心部件完全受制于人,直接推高了我国机器人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能力。
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方面,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相差巨大,日本企业在减速器和控制领域的主流技术方面布局非常完善,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占据绝对优势,在同一个技术方向上为竞争对手留下的发展空间有限。这种情况对我国相关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一是对于各个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中国企业难以加入关键技术研发的队伍,难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二是中国很多企业技术实力较为薄弱,大部分企业可能成为日本企业的代工工厂,影响中国企业将更多的利润用于科研创新。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当年日本逆袭美国的专利战略模式,增加外围专利的申请量,包围核心技术,谋求以专利技术交换赢得一定的技术市场,从而积蓄技术能力,开展核心专利技术的研发,最终获得核心竞争力。
株洲白癜病医院术后血栓
云浮治疗白斑的医院
- 上一篇:亚马逊云服务又爆出故障区域
- 下一篇:支持人脸识别和应用回滚安卓10将史无前例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