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芳华
2020-02-18 10:53:53 菏泽汽车网
不经常看的我,近期却连着两个周末走进影院,连着看了两场,一场是《芳华》另一场还是《芳华》
我的这一举动确实有点反常,连妻子都在调侃我。
第一次看是出于好奇,是为了看故事;第二次看是为了享受片中的音乐,也是为了释疑。因为影片上映后,看到了太多的吐槽、质疑甚至谩骂。他们的有些疑问也是我的疑问。
冯小刚执导的《芳华》是由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和小说虽然都是艺术,却属于不同的门类,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主要用镜头,小说主要用文字。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画面感小说不能呈现,小说的叙事性无法尽述。要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长内,把小说的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显然是不可能,况且《芳华》所展现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多年。
由于和小说二者的表达形式不同,在观影中,就有着很多困惑,觉得故事不连贯,情节有跳跃,有些甚至感到逻辑上都是混乱的,被网友和影民吐槽再正常不过。
要理解《芳华》中的故事和人们的行为、思想等,必须要把自己放进那个时代。脱离了那个时代背景,你看到的就是你认为荒唐的、不合理的,这也正是片中许多情节被吐槽和质疑的主要原因。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么说吧:那是一个闭关自守向改革开放、思想禁锢向过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让人热血澎湃的时代。
那个时代诚如片中所言发生了太多的大事,如:、朱德逝世、唐山大、恢复高考、拨乱反正、中越作战、下海经商、倒卖彩电、走穴捞钱、音像书刊;街上有穿老式灰蓝衣服的,有女人烫了发,穿喇叭裤的(喇叭裤男女都穿)也有男人穿花衬衫、高跟鞋的(三四公分高后跟的布鞋,笔者就穿过)靡靡之音流行,奇装异服是人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如此等等,这些事情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
芳华在上映,对影片的吐槽和疑问也就没有消停。有些吐槽让人哭笑不得,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有点八卦”和”不过回头想,吐槽和疑问的许没有经历过,没有见过,也不了解过去的那段历史,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了他们这里还真的成了问题。
如此想,也就没有必要怒怼他们更不用指责他们,只能羡慕他们的稚嫩,毕竟"不知者不为过"反倒觉着作为一个过来人更有义务有做一些释疑解惑的工作,为他们,也为自己曾经的青春。
基于此,就想着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说清楚,把有些人心里的问号拉直了。
前面这些都是废话,也有点啰啰嗦嗦。
好吧,言归正传,回味着《芳华》结合小说《芳华》和自己的经历,我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想到哪说到哪,说错了或不对的地方,您多担待点:
☆那时候的文工团女兵穿那么短的短裤吗?这个问题是被吐槽最多的。
啥也不说,直接上图:《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照。芭蕾舞不仅能跳《小天鹅》还可以这样跳,衣服也可以这样穿,这是西方高雅艺术与中国特色的完美结合,潮吧。
红色娘子军是六十年代在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化、民族化、群众化”改革的首次尝试。1964年9月在小礼堂首演时,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亲王观看。1964年10月8日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该剧屡屡被用来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
六十年代短裤就上舞台了,《芳华》反映的时代已经到了七十年代,短裤上台表演已不是时尚了。
☆片中的女兵怎么都是大长腿?是为了夺人眼球?吸引票房?
看了前面的第一个问题,就会明白这个大长腿真的可以有。短裤都穿了,大长腿自然就露出来了。
文工团的人都是军版才子佳人,找不出一张面孔一副身材让你不忍目睹。文工团的女兵大多都是高颜值的,文工团的舞蹈演员是大长腿就不足为怪了。
☆中的军装太新了,有那么合身吗?
书中关于演出服是这样描写的:尤其穿我们演出的军装,剪裁考究,面料也好,那种羊毛化纤混纺,特挺括。。
那个时代还没有作训服、迷彩服一说,军装都是大裆裤,便于下蹲、劳动、作战术动作。宽大的军裤会被爱美的女兵裁改,穿着更合身更显线条。男兵也有偷着改的,这是不允许的。
演出服与日常的军装有一定的区别,为了舞台上演出好看,衣服一定要新一点,要做的尽量贴身,面料也会有所不同。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怎么入伍的?他(她)们都有什么背景?
1、刘峰(男主角)。
他的苦难童年在一个县级梆子剧团度过,山东的一个穷县,刘峰的话是:有人穷得光腚呢!不进入那个梆子剧团学翻跟头,他也会有个光腚童年。他原单位是某野战军的工兵营,因为跟头翻得好,给文工团挑来的。刘峰的跟头是童子功。
刘峰比雷锋个头高十厘米,一米六九,外号叫雷又锋
刘峰心灵手巧,做木匠是木匠,做铁匠是铁匠,电工也会两手。反正,哪儿有东西需要敲敲打打,修理改善,哪里就有刘峰。连女兵澡堂里的挂衣架歪了,刘峰都会被请进去敲打。猪跑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让他帮忙找。这是个自知不重要的人,要用无数不重要的事凑成重要。
刘峰负伤转业后,回到了梆子剧团工作,看大门兼职党支部书记。后来剧团不景气,大门也没得看了,被海南的一位战友叫去做书籍的生意。
2、何小萍女主角,小说中叫何小惠:
何小萍是一九七三年的兵,从上海来的女性新兵有十人(中她是由刘峰从北京带回来的)那群女兵最大的十七,最小的十二(因为是特招的文艺兵,年龄层次有所不同)
何小萍家是北京人,父亲是个文人,做过画报社,写点散文编点剧本,没怎么大成名,也挣不了多少钱。她的母亲呢,长相是好看的,剧团里打扬琴弹古筝。她的母亲看不起父亲,父亲受不了羞辱,在何小萍很小的时候,一天在家门口的早点摊上赊帐给女儿买了一根油条,把女儿送进幼儿园后,回家服毒自杀了,死的不明不白。
父亲死后,由一位亲戚作媒,何小萍随28岁改嫁的母亲来到了上海,弄堂里的女人们不知道又瘦又小的六岁女孩叫小曼,都叫她拖油瓶"母亲对这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任上海市建筑厅厅长的后夫是赔着小心的,畏罪自杀的前夫是她和女儿的历史污点,因此她们是矮人一头地进了这个老的家。
继父和母亲有了子女后,何小萍开始了自己更为苦难的童年,吃不饱穿不暖,弟弟妹妹欺负她,连保姆也不待见她。
上小学后,何小萍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队,拚命学习舞蹈。部队文工团到上海招兵,她把学校文艺小分队练出的那点本事超常发挥,侥幸入伍,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3、萧穗子:
萧穗子是北京人,十三岁差一个月的年龄当的兵,身高一米六一,体重三十八公斤。爸爸是工资被冻结每月领十二元生活费的文人后被解放平反,从劳动改造的水库被借调到北京厂上班。
4、林丁丁:
林丁丁最早是插队知青,又被地方歌舞团招募,到文工团来的时候,舞台上已经相当老到。你看在台下孩子气十足的丁丁,完全不能想象这就是上台挑大梁的独唱演员。
林丁丁做着大多数文工团女兵共同的梦:给一个首长做儿媳。
5、郝淑雯:
郝淑雯是提高了文工团平均体重的丰满女兵,身高一米六九,还没碰到她就能感到她青春体温的冲击波。她是一个部队首长的女儿。郝淑雯提干之后,当了女舞蹈二分队队长。
☆队伍是不带欺负人的,为什么何小萍总受人欺负?
那个时代还在搞阶级斗争,讲究出身和政治地位,每个人都是有阶级成份的比如贫农、上中农、下中农,简称"贫下中农"。
片中萧穗子、何小萍属于正在接受改造的地富反右坏之类的子女,政治成份上先天就比别人低一头,被人欺负甚至批斗都是常事。萧穗子、何小萍出身差不多,惺惺相惜,两个人才会有一点共同语言,能相互理解,接触才多一点。
何小萍在新兵的时候就开始被人欺负了。原因是何小萍有一头又浓又细又密的头发,密到用梳子梳都梳不开,还带有自来卷(书中说,那叫"辫子"叫"纱发"可能遗传自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头发)体毛又多,爱出汗,因此身上总是汗臭味。由于这个原因,她在新兵期间就不被一同入伍的新兵待见。战友们调侃他们文工团是一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臭"的队伍。何小萍经常受到排挤和歧视。
☆部队为什么要有文工团?
这个问题被吐槽,我感到是最奇葩的。
据我所知,世界各队都有类似文工团性质的文艺团体。喜欢追根问底的朋友可以自己查查我军发展史和世界军史溯源求证。在此不多赘言。
☆那个时代部队就有游泳池吗?
那个时代深挖洞,广集粮”备军备战”的口号被叫得很响,部队要进行武装泅渡训练,一定要有像类似游泳池的训练场地。片中的文工团在西南部队,应该是有游泳池的。军队院校都是有游泳池的,作为一名部队指挥员都要学会游泳。
遗憾的是,我上军校的时候,在我们毕业的那年,我的军校里的游泳池才刚刚建好,因此,我到现在还是个旱鸭子
据我的一位战友讲,他小时候就是在军区院内的游泳池长大的,军区的游泳池节假日还对外开放。
☆文工团的男兵女兵能随便谈恋爱吗?
刘峰和林丁丁是够条件正式谈对象的。他们都是军官,不早婚早育就行。他们完全可以像团里正经谈对象的男女一样,把饭打回宿舍,加上一两个自制的私有菜肴,哪怕加一点私有的佐料一勺辣酱或一小碟蒜泥,就能把集体伙食吃成两口子的小灶。可刘峰对林丁丁,一直就那么远远地守望。
男女战士(指义务兵)是不能谈恋爱的,是被严格禁止的。
☆片中的骑兵部队是怎么回事?
骑兵原来也是我军的一个兵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文工团的政委太阴险,藏的够深的。跳舞的A角受了伤,何小萍在演出中救了场救了急,为何还被政委下放到了战地医院?
这个吐槽真是冤枉了这位文工团的政委。
片中所反映的是文工团到阿坝为即将解散的骑兵团和军马场演出。战争不再需要骑兵和军马,骑兵和军马将永远。其实政委当时是顶着极大的使命和压力去慰问演出的,其他人不知道,由于骑兵们不服解散他们的骑兵部队,正预谋,要把军马骑到成都,甚至骑到北京去请愿。A角受了伤,无病装病的何小萍因寒透了心,不愿意上场。正是政委采取了多种办法,才使何小萍重新走上舞台,也正由于何小萍和文工团战友们的芭蕾小舞剧《军马和姑娘》才挡住了那股集体请愿的铁流。但事后,何小萍还是被调往战地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因为在当地有不少下乡知青和少数官兵正是采用这种体温计调包的伎俩装病,想方设法逃离这片艰苦地区。政委不愿这种情况蔓延,也不能公开真相,只好采取了这种方式。
类似的情况我也遇到过:九十年代中期,那一年,我们整个师要转隶武警部队,大家想不通,难以割舍穿了一二十年的绿军装,过不了心里这道坎,战士都闹情绪。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布转隶命令的那一天,全团官兵齐刷刷全都换上了武警警服,尽管有好多人哭了,但又想想不管穿什么军装还是人民子弟兵,大家心里也就释怀了。我最后就是从武警部队转业的。
好了,关于《芳华》中的疑问,尽我所能只能回答和理解这些。
原谅我吧。
芳华还在上映,依然还会呈现出感动、回忆、泪水、无奈、批评、吐槽、质疑等等观后的各种表情,这些表情难道不正是每个人的人生和我们的生活?能从中看到这些,也许正是芳华所要告诉我们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
我们每一代人终将被岁月吹走,但愿每一代人都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记录逝去的青春,留下我们的一路芳华。
热血告诉你不曾听过的越战,不曾知道的芳华。
芳华仅仅是严歌苓、冯小刚们的青春吗?
握枪的手,竟然可以让铅笔画如此惊艳?
爷爷的菜园子。
母亲的那碗饭。
- 上一篇:共147字1页转到页编者按三首古词
- 下一篇:澳媒体称